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体制机制建设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对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从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主要困难出发,按照“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结合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重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制机制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石嘴山市生态经济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计算石嘴山市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年份的生物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压力指数,结果表明:(1)石嘴山市当前生态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呈现出较强的不可持续性,并呈恶化趋势;(2)生态足迹总供需不平衡,总供给(生态承载力)不足;(3)生态足迹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耕地和牧草地生态足迹严重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石嘴山要扭转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要控制经济发展对生物性资源的过度占用,抑制生物生态足迹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增强生态承载力,缓解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潜力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和投资重点的差异,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边缘化趋势。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进一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中部振兴发展战略。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已有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思路的评价和重新思考,对于结合新的发展实际,提出与时俱进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思华教授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他全部论著的理论精华。他作为我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见证了中国生态经济学发展的全部历程。20世纪90年代,刘教授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运用到可持续发展领域,在我国创立了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从而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新学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教授积极倡导对传统经济学进行哥白尼式革命,并著书立说,在实践中进行这场意义深远的经济学革命。刘思华教授还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家,他在创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过程中,履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流域特征,但对流域综合管理的认识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且流域管理的实施效果也并不理想.在回顾流域综合管理最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流域在中国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一个资源环境压力多元指向的体制框架和具体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6.
汤尚颖 《创新》2007,1(6):5-11
区域形态作为区域创新在空间的表现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说明这一问题,笔者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区域形态的区域创新模式。在对区域形态明确界定的基础上,认为城市群、开发区和产业链等已成为在区域动态演变进程中区域形态的具体表现,同时借助罗默的内生技术增长模型,使区域形态因素实现了内生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