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吴宓主编的 31 3期《大公报·文学副刊》是《学衡》的同路刊物。“学衡派”的势力和影响 ,因此从相对狭小的学术界渗透到北方最有实力的大众传媒。吴宓通过探讨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张扬古典主义 ,反对浪漫主义。同时借译介白璧德、穆尔、布朗乃尔的理论 ,宣扬新人文主义 ,影射、批评中国白话新文学。  相似文献   
2.
1905年科举废止后,取法西方的大学教育成为更加关乎国家—社会—个人的公众行为,特别是1912年中华民国新建,为现代大学的确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大学的命运与一个新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建捆绑在一起.1922年1月《学衡》创刊,东南大学反对北京大学的新文化一新文学的势力形成.从思想观念到学术研究,南北两所国立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学术理念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学术范式,并呈现出学分南北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陈衡哲(莎菲)是胡适在文学革命酝酿、讨论时期的支持者、参与者,也是胡适文学生涯、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中的朋友。这种独特的友情影响了两人的创作,反映在胡适的新诗和陈衡哲的小说之中。新发现的陈衡哲致胡适的信,便是陈的小说《洛绮思的问题》的注脚和作者的自我解说,为这篇影射胡、陈生活的小说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1917年1月号《新青年》刊出了胡适的论文《文学改良刍议》。其中“八事”的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冲决了传统旧文学数千年的堤防;随之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推波助澜,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由此而始。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群众运动相辅相成,交映生辉,开辟了中国现代历史  相似文献   
5.
日军侵华的残酷环境,教授、学生的生存和心理空间被强烈挤压,团结抗敌而又必须延续文化血脉的时代召唤,成为共同的心理感知。民族危机时刻的家国情怀,群己权界,与以往不同,西迁大学与国民政府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改善教授生活待遇,“优以名位,以示尊崇”,藉以提高学术影响力,并进一步鼓励学术研究,特设立“部聘教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教育部档案,有详实的文字记录,特别是《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临时常务委员会会议纪录》中“临时动议”一项,显示出为何首届评选30人,却只公布27人及公布时间的“关键证据”。这些原始、清晰、准确的官方档案文献,展示出两届部聘教授的评选程序及实际待遇,同时也将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真实的人性在民国学术现场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一 “东北流亡文学”是指受东北的历史文化孕育,在“九一”事变的历史阵疼的催动下降生的一代文学青年流亡关内后,以东北生活为生要创作题材,相对于东北沦陷后的“十四年殖民地文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学形态。它是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结构的一部分,既融汇在“左翼文学”、“抗战文艺”、“延安文艺”之中,又因内在的文学精神而相对独立成形。从文学的一般系统看,它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相干结构,是由个人的偶然到历史的必然结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随着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人们普遍感觉到,现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在这一系列问题上,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2001年1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这一时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和与其相应的“东北流亡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反日爱国意识最强的文学。它作为中国“抗战文艺”的先声,曾引人注目,且备受青睐。到了“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以反日爱国为主旨的“东北流亡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隶属东北流亡作家的“流亡者之歌”,在大时代的“抗战文艺”的交响乐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因撰写《茅盾传》(与叶子铭先生合作)之故,对茅盾的生平史实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发现茅盾所著《我走过的道路》上、中、下三卷(茅盾只写了一半,后一半由家属所写),有上百处错漏,而近年来的众多研究者在其著述中又多沿袭,故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评说,以匡谬误。对其百处错误的归类概说,请看笔者《茅盾〈我走过的道路〉百处错误略说》。  相似文献   
10.
我与学报     
我与学报沈卫威《河南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时下,我有幸执笔,来表达一个年轻学子的感念,并回味《学报》十年来作为学术的传媒对我的奖掖、提携。我与《学报》的关系是最近这十年间发生的,我研究“东北流亡文学”、胡适和茅盾的部分成果都是通过《学报》的传媒投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