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宗元从满足“生人之意”出发,主张“任人唯贤”,并针对官吏为盗的现象,要求“齐其法制”,“条其纲纪”,以法治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官为民役”观点,比孟子、贾谊的民本思想大大前进了一步,达到了我国封建时代吏治、民本思想的高峰。但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史记》笼罩着浓厚的忧患意识。李陵之祸、忧生之嗟、忧天下史文之不传是司马迁的忧患意识产生的根源 ,卓越的历史学识是司马迁忧患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因此 ,司马迁的忧患意识既是个体的 ,也是社会性的 ,更主要是对文化教育的忧患。发愤修史消解了他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也消解了他的悲愤屈辱意识。  相似文献   
3.
孔子吸取了原始宗教对天的敬畏,又去掉了它原有的神秘、狂热的内容,淡化了其主宰、命定的含义。孔子所有的论鬼神的言论,没有一句能够确切地表明他的看法,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有神论者、无神论者,皆能从孔子学说那里找到理论根据。孔子与中国特有的“有神论者多,宗教信徒少”的宗教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二千多年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邦的《大风歌》与刘彻的《西极天马歌》给汉赋的发展定下了"宣汉"的基调:这就是关注汉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宣扬它的雄奇阔大。在汉代统治者的积极引导下,汉代的文学主流——汉赋就成了"宣汉"的载体,有了自觉为政治服务的成分,具备了大一统专制下的文学色彩。汉赋的"宣汉"不完全等同于"润色鸿业",汉代赋家以"宣汉"精神构建社会新文化的意识反映出一种深远的政治视野与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传统的崇拜大、雄壮的审美意识在汉代君臣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且推崇到极至.以"大"为美,作为汉代帝王与文士们共同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互动,贯穿着汉大赋创作的内外表里和创作之始终,规范着汉大赋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拓荒期的自然崇拜、笃信天命、信仰鬼神这种人类童年期共有的主要信仰形式,其宗教意味本来可以使中国象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产生宗教。但自周至春秋以来,中国产生了一场迥异西方造神运动的重人运动,孔子就是这个从原始宗教到人文思想演变运动的宗师。孔子的“人学”,涵摄了整个人类的美行美德,以理性思维代替宗教神学,淡化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奠定了中国文化重人远神精神的主导地位,开辟了古代人文精神的新世纪。一、继天道而立人道夏、殷时,人的祸福完全由天、鬼神所决定,“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①…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一篇比较难于理解的著名文章,历来的文章选注本和现今通行的大专院校教材在读解时都有不少错误。本文举旧注共误的六例作解。企求所解各义皆言之有据,且用于上下文又成章顺理,了无格。  相似文献   
8.
从汉赋看汉人的人体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之一,汉赋的人体审美意识上承《诗经》,下启魏晋唐宋,在汉大一统帝国的背景中,在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楚骚美学的浸润、南北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那就是欣赏"中和"美,描绘融南北美人之美于一体的美人,提倡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统一,着力渲染完美无暇,汉赋家们陶醉在人体审美境界中,"思无邪"、"乐而不淫"的审美态度,对我们当今正确地欣赏人体美有很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离骚》中的屈原与《浮士德》中的浮士德 ,是两个极其相似又迥然不同的艺术形象 ,他们的上下求索与自强不息 ,都是新旧社会制度交替时期时代精神的强烈反映 ,对各自的民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比较这两个艺术形象 ,我们不仅能了解中西方民族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而且也可了解中西异质文化的内涵、精神和特质  相似文献   
10.
曹操、李世民、毛泽东这三位独领风骚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曾“东临碣石有遗篇”。“碣石情结”使伟人们在跨越历史时空中发生了共鸣 ,“碣石”也成为一个纵贯历史长河的审美观照。它观照了伟人们深层心理共同潜有的君临天下的快感 ,对有为帝王的崇拜、挑战和超越的企图以及“三不朽”的价值观。“碣石情结” ,成为一种人生的注解和表达 ,其根源既是个性心理的 ,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