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他是享受副市级待遇的干部,但他在职时不管钱财也不管人事。因为在市委机关多年,年轻人称他为“秘书公”,而老同志则称他为“宋大哥”。当年在市委领导下,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温州民营经济的地方性政策规定,在温州模式姓资姓社争论最为激烈的年代,他为温州和温州人的生存、发展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他出身贫寒,曾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隔离审查——他就是现已退休的原市委副秘书长宋文光。  相似文献   
2.
1986年的叶康松辞官务农,绝对是一件值得回忆的事情,这是因为叶康松不仅是温州辞官务农干部第一人,而且还因为他的下海时间是在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不久,温州还处在姓资姓社尚争论不休的时候,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叶康松辞职务农有几件事是必须一提的:一是当时的永嘉县委书记曾提议给他系个“保险带”:将他的编制、户粮关系保留在县农科所,万一不成功也还可回来。但叶康松坚决要求“要下就下得彻底,不留尾巴。”二是县政府有关部门给他发了910元的退职金;三是辞职前他已发现患有糖尿病,给他治病的医生特地来对他说:“叶书记,你辞职下海后就再没有公费医疗了,这是最后一次享受公费医疗,我给你多开些药。”那天医生给他开了足够吃一个月的糖尿病中草药。——从一个农村小青年到部队军官,再到县委委员、上塘镇镇委书记,他奋斗  相似文献   
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温州,在1989年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国务院对温州的三次调查,有两次发生在这一年。温州人都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务院三次来温调查的事,而对其中细节可能就是语焉不详了。时任市委副秘书长的宋文光先生是这三次调查的亲历者,日前笔者对已退休在家的他进行了专访——第一次是1989年8月。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袁木指派武树帜局长等4人来温,进行了5天的调查。这次调查的起因是在1987年4月全国七届二次政协会议上,一位浙江省政协委员提出一个提案称“温州市自开辟试验区以来,带来资本主义影响十分严重。建议中央与省组织调查组,前往温州总结经验教训。”全国政协将这个提案转给国家体改  相似文献   
4.
1986年的叶康松辞官务农,绝对是一件值得回忆的事情,这是因为叶康松不仅是温州辞官务农干部第一人,而且还因为他的下海时间是在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不久,温州还处在姓资姓社尚争论不休的时候,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叶康松辞职务农有几件事是必须一提的:一是当时的永嘉县委书记曾提议给他系个“保险带”:将他的编制、户粮关系保留在县农科所,万一不成功也还可回来。但叶康松坚决要求“要下就下得彻底,不留尾巴。”二是县政府有关部门给他发了910元的退职金;  相似文献   
5.
1983年温州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是桥头纽扣市场正式创办。桥头市场个体纽扣户的代表人物是王碎奶。王碎奶说,党的三中全会后,桥头有人将江苏一带的电镀纽扣贩到这里卖,她也开始做起了这个买卖。她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上千百来块钱,裹在腰包里到金华进货,想不到这卖纽扣还真赚钱,一个星期下来赚了200元,这可了不得啊——比她全家在地上干一年挣的钱还多啊!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温州,在1989年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国务院对温州的三次调查,有两次发生在这一年。温州人都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务院三次来温调查的事,而对其中细节可能就是语焉不详了。时任市委副秘书长的宋文光先生是这三次调查的亲历者,日前笔者对已退休在家的他进行了专访——第一次是1989年8月。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袁木指派武树帜局长等4人来温,进行了5天的调查。这次调查的起因是在1987年4月全国七届二次政协会议上,一位浙江省政协委员提出一个提案称“温州市自开辟试验区以来,带来资本主义影响十分严重。建议中央与省组织调查组,前往温州总结经验教训。”全国政协将这个提案转给国家体改  相似文献   
7.
余阿寿,人称“皮鞋寿”,温州吉尔达鞋业公司创始人,温州鞋业界公认的元老,温州改革开放初期涌现的民营企业家之一。余阿寿有着传奇式的人生。他1936年出生在温州西门一个极其贫穷的家庭,母亲早逝,家庭破碎,弟妹送给人家,8岁的他曾经食不果腹,过着近乎流浪儿的生涯,12岁经亲友介绍跟一位徐姓鞋匠当学徒。  相似文献   
8.
1984年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是苍南县在龙港建镇。今天,一座即将落成的桥梁横跨在鳖江口,这便是连接鳌江与龙港的“瓯南大桥”。上世纪80年代初,到如今的龙港那个地方,要先到鳌江的渡口,坐渡船到对面的方岩下。那时方岩下还是一片涂滩。长着芦苇,码头上挤着许多抢生意的三轮卡,两旁则都是供应各类食品的小店摊,还有一些摆着许多印刷制品的店铺——这里便是龙港了。  相似文献   
9.
1984年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是苍南县在龙港建镇。今天,一座即将落成的桥梁横跨在鳌江口,这便是连接鳌江与龙港的“瓯南大桥”。上世纪80年代初,到如今的龙港那个地方,要先到鳌江的渡口,坐渡船到对面的方岩下。那时方岩下还是一片涂滩,长着芦苇,码头上挤着许多抢生意的三轮卡,两旁则都是供应各类食品的小店摊,还有一些摆着许多印刷制品的店铺——这里便是龙港了。龙港的开发者,龙港镇首任镇委书记陈定模,当时是一个40多岁的苍南人。陈定模1939年2月出生于钱库镇陈家  相似文献   
10.
正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这十几年,是"温州模式"风起云涌誉满神州之时,也是温州备受"姓资姓社"争议、政治上充满风险最为难捱的时期。这一时期,先后有袁芳烈、董朝才、刘锡荣、孔祥有、张有余等五任书记主政温州,他们是温州模式的见证人、亲历者、决策者。我1984年招考进入温州日报后,即分配从事时政新闻报道(历任政治文教部记者、副主任、主任),从那时开始到现在的30多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