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面把握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的关系涂可国国内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近年来,有人又进一步提出了互斥说和划界论。针对把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绝然分离的二元论伦理观点,有的论者表示反对并主张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直接统一。我认为,纯粹的...  相似文献   
2.
有效地建设中国新文化系统,必须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区分文化的不同层次,正确对待文化有机论、抽象继承等,科学区分并处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体用不二,进行有机综合及大力创造。  相似文献   
3.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中华民族主体精神,这就是十六大报告提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五种民族精神”;二是既包括“五种主体精神”又蕴含求真务实、博大宽容、艰苦奋斗、尚仁重义等主要内容的基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对民族基本精神的高度凝结,而中华民族主体精神自身又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恒久性与流变性、多元性与总体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由刘宗贤、蔡德贵两位先生主编的《当代东方儒学》 ,日前由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 ,是一部研究东方儒学发生、发展、演变、特点、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的开拓性专著。通读全书 ,感到有以下三大特色。1 .视域融合 ,多维透视。迄今为止 ,中外有关东方儒学的研究多有著述 ,但这些论著通常从某一侧面和角度探索东方儒学 ,而《当代东方儒学》则着眼于大视野、多维度、多方面去把握。它把当代东方儒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加以鸟瞰 ,侧重于挖掘东方儒学的哲学意蕴 ,又注重梳理东方儒学的宗教性特质 ;既立足于国别…  相似文献   
5.
6.
一直以来学界对儒家心学的研究主要注目于孟子心学和陆王心学,较为忽视朱子心学。其实,在朱熹思想系统中,人心之学是极为丰富的,包含着心性论、心理论、心事论、心身论和心知论以及“道心人心”说、“心统性情”说等内容。它阐明了人心是人待事、处事、做事的动力、标准,是人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基础。朱子人心之学大致可以从三大方面加以探究:一是人心本质论,借助于对心的深入思考和辩论,朱熹建构了独特的心性论、心理论、心事论、心身论和心知论等;二是人心类型论,朱熹对心的类型、形态进行不懈思考,和二程一起共同建构了人心道心说;三是人心功能论,朱熹对张载“心统性情”说做了创造性发展,从性体情用、情动心兼动静、理在人心等方面呈现了心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人心本质论、人心类型论和人心功能论三者构成了朱子人心之学的三元义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人情文化构成了中国人重要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在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格调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在人情文化的形成、加深过程中,儒学的影响至深至广。我们应吸收儒学和中国传统人情文化的合理内核,并结合中国当代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优化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民族英雄精神是民族软实力得以生成并发挥作用的支持资源,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是连接民族软实力的精神纽带;民族软实力是民族英雄及其伟大精神的根本要求和外在表征,它有助于民族英雄精神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英雄精神本身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精华,可谓不同时代精神融会贯通的结晶,因此对英雄事迹及其精神的弘扬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具体的发扬光大,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自尊力。沂蒙英雄精神是传统精神的承继和发展,可以提高中华民族整合力;它深刻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灵魂和本质,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增添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提高党的吸引力也具有重要作用;沂蒙英雄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推动时代发展的范导力,是推动个人发展的重要激励力,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鞭策力。  相似文献   
9.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分为结合关系和对立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一致无疑构成人类共同生活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因而它被纳入人类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组合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对立关系对社会和谐发展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作用,社会对立可以使关系双方彼此伤害、疏远、内耗,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使社会产生解体、越轨、分裂等病态现象,然而,为社会所认同和控制的冲突也可以增强群体的聚合力,维护个人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变迁和进步,缓解人的敌对情绪。构建和谐的社会,必须促使人的社会结合,挖掘由人的对立所产生的积极效应,遏止和消除其消极作用,加强社会规范建设及培养人的和德精神。  相似文献   
10.
试论道德义务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道德义务冲突涂可国道德冲突作为与分配冲突、经济冲突和文化冲突等同一系列的社会冲突的重要层面和伦理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选择理论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可是作为同道德冲突紧密相关的道德义务冲突(以下均简称义务冲突)却遭受冷遇,成为伦理学的一个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