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2.
中唐宰相陆贽参与机要十余年,从秘书学角度看,其佐政之道表现在直言相谏、具有远见卓识和民本主义上。其成功之道主要在于其翰林渊源、乱世历练、个人品德三方面。陆贽的辅佐智慧对当今秘书人员有如下启示:巧言慎行,刚正不阿;有远见卓识,用行动证明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4.
"空"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之意境,不仅现于言语层面的多义性,更现于语义和结构层面的多维性:由人亡导致地理空间的空缺、空旷、萧条、冷落,存者为之感觉到生理的寒冷、寂静,进而感受到心理的孤独、寂寞,再体会到哲学层面的人生虚无、荒谬、悲剧,最后升华到宗教和审美层面的对生死的妙悟.此为一个集地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宗教、美学于一体、具有多重内涵的审美范畴,通过对空间之空的扩大与强化、对心理时间的刻意拉长以及对时空的虚化等手法,形成空框效应、充满张力的语言和含蓄的韵味,用以吸引主体的审美关注,给审美主体带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从而获得出乎意料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和古代房屋建筑规律,运用倒推法,正确判断汉乐府《战城南》中的歧解字"梁"、"南"、"何"、"北"、"君"、"思"、"良臣"、"子",得出诗的主旨是:伤悼阵亡将士,讽刺国君不遵守客观规律,肆意发动战争,草菅人命。而运用溯源逐流的方法也能更明确《战城南》在诗歌史上的意义:一是开创了后代诗歌中《战城南》的乐府类目。二是控诉战争、将矛头直指统治者的批判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诗。三是雄壮豪放的风格对后代《战城南》诗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温瑜 《北方论丛》2016,(6):45-50
元稹的哀悼诗除了对死者述哀之外,还以深广内涵感人:一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心意相通、互相支持、投桃报李的真挚情感。二是对世情、人情的真理性深刻体悟。其诗众体齐备,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一为虚实并用,开拓了佛教、道教、醉、梦、魂等多种审美空间,把它们和死亡哀悼之诗联系起来,将虚实结合的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二是以第二人称与死者对话,显得亲切自然;三是运用高度凝练、充满想象力和富有韵味的语言。元稹哀悼诗以其众体之齐备、情感内涵之深广和艺术手法之精湛而成为中国哀悼诗史上的一流作家。  相似文献   
7.
南京图书馆藏孙承泽手批明末清初卢世氵寉的《杜诗胥钞》,为传世孤本。明末清初贰臣孙承泽对《杜诗胥钞》的批点是研究其对杜诗诗论、思想性、艺术性的重要材料,明确指出了杜诗多样性风格的源流演变,开创了以书画论杜诗和以体裁论杜诗的先例,从议论和描写的角度点出了杜诗与《史记》并论上的发展。他不仅指出了其继承风骚传统、儒家思想和诗教精神,而且还以史学家的辩证求实精神,对杜诗的思想评价持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并由此总结出诗人作诗的素质要求,还指出其艺术上精于炼句、曲折含蓄、言浅情深等特点,内容广涉思想性、风格、书画、体裁、与《史记》论杜诗、结构语言艺术。此批点可以说是杜诗学评点的集大成者,在杜诗学研究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杜诗在明清时期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8.
从叙述视角、写作技法、修辞运用三方面论证莫言小说的陌生化艺术,其子孙视点、人化与物化、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亦是构成莫言小说陌生化艺术的重要原因,它对莫言小说陌生化艺术研究作了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0.
温瑜 《秘书之友》2023,(1):29-32
<正>2012年秘书学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目录,秘书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自2013年起,一批学者如石恪[1]、郑美平[2]、李志瑾[3]、蔡茂[4]、杨志兰[5]、高凯山[6]等针对秘书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益建议,然而极少有人提及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而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