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3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稿,是各类编辑的重要职责,也是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由于稿件的类型和层次的不同,图书、期刊、报纸、广播、影视等门类的编辑在审稿过程中,除了某些共同的视角外,还有各自不同的视角。社科学术论文是表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一般具有专门  相似文献   
2.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简论潘国琪张继昌恽代英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袖,也是一位革命的教育家。他在1923年成为职业革命家以前,曾多年从事教育事业,撰写和发表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论文。他不仅对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从1927年5月到1932年1月的5年中,国民政府为应付庞大的军政、债务费用的支出 ,发行了10亿多元的内债(internal bonds),而为这些内债提供担保的各种税收,在“九· 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急剧减少,国民政府不堪重负,遂于1932年2月进行公债 整理,其主要内容是:每月由海关税项下拨出860万元,作为偿付所有债券本息的基金;除 极个别公债不变外,所有债券均改为年息6厘计算,还本期限悉延长为以前的一倍左右,等 等。公债整理案的实行,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近代中国内债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1)迫切需要对近代中国内债问题作一个系统、专门的研究,使相关的专著能早日面世;(2)必须联系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来研究近代中国内债;(3)应该拓宽近代中国内债史的研究领域,深化研究的层面;(4)应运用现代公债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内债史,为今天国债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带来的结果必将是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学报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而进行改革,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对此,我有这样几点思考。一、学报在内容上要有所拓宽毫无疑问,学报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本校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教学、科研成果,这是不  相似文献   
6.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立法刍议潘国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力图通过教育贯彻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治国政策,把教育放在了比较受重视的位置上。从1927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十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及其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众多的、门类齐全的教育法规...  相似文献   
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关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外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薄弱之处,如关于研究时段的不平衡问题,关于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面的问题,关于运用现代财政理论和公债理论来分析、研究的问题等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国民政府外债史的研究才能更上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略论北洋时期的国内公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6年),发行了大量国内公债(简称内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北洋政府财政十分拮据;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已具有发行内债的客观经济基础。由于北洋政府发行的内债大部分被用于军政费用,所以对推动中国的原始积累和近代化进程的作用非常有限,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中国本国银行业在此期间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发行内债刺激所致。就此而言,对发展民族经济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正> 长期以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史学界对丘逢甲的评价大都是否定的,说他在反对日本侵占台湾的斗争中,先是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抱幻想,后则仓惶逃窜。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今天,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给丘逢甲以正确的评价。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仓海,台湾省苗栗县人,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值得称道的爱国志士。逢甲从四岁起,就在父亲潜斋公所在的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论举借外债的政治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初,梁启超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对晚清产生过复杂影响的外债问题。尤其是 对举借外债所需政治条件的分析,体现了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外债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要求政治 改革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