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伟业的《圆圆曲》不但没有表露出对吴三桂颇多的同情 ,而且从否定世俗富贵享乐这一层面上进一步否定了吴三桂的降清行为 ,从而彻底撕破其“冲冠一怒”的价值 ,也使作者对他的讥讽与鞭挞达到了入骨三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秦克诚先生点校的《日知录集释》用力甚勤,也给读者提供了诸多方便,但仍有少量标点讹误,今摘出数十处,同时加以改正,并适当予以说明。对道光十四年嘉定黄氏家刻本《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中的几处原文错误也一并予以指出。  相似文献   
3.
对吴伟业《圆圆曲》的主题,争议向来较多,大致有讽刺说、同情不幸说、歌颂爱情说、兴亡感慨说等诸种。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思想、《圆圆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真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认为《圆圆曲》的主题仍然是表现对吴三桂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其降清价值的否定,而非同情或歌颂吴三桂。  相似文献   
4.
苏轼民族意识的进步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民族危机上积极的战守意识 ,倾向民族和平的共存意识和倡导民族交流的融合意识。苏轼民族意识可谓是其“大儒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潘定武 《江海学刊》2012,(3):186-191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及小说中的"七",论之者不少。而对于辞赋诗文中的"七",研究者却未能深入。作为虚数、极数的七,大量见于先秦两汉著述中,以七作为结构的框架,则首见于《离骚》,而使之成为文学母题。两汉数量庞大的"七体"之作,是它的旁支;建安诸子的《七哀》则是它的变化。七的文学影响同样贯穿于大诗人曹植、陶渊明、杜甫等的创作中。七的负阴的悲剧内涵使其具有深远的魅力和文学与民俗学的双重积淀意义。  相似文献   
6.
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的《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在迄今《日知录集释》点校本中最为精善,但其标点及校勘方面仍偶有可斟酌之处。本文尝试摘出标点错误20处,校勘问题6处。  相似文献   
7.
文翁二题     
有关西汉循吏、教育家文翁籍里和生卒年等生平基本问题异说较多。据《汉书》所载,文翁的籍里应当定为安徽庐江。文翁生年下限基本可定,而卒年则无从考察。安徽舒城发现的《文氏宗谱》中有关文翁生卒的记载基本不可信。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楚辞”在表现自然美上的突出地位在于其既继承前人,又自铸伟辞,开启后世,成为由《诗经》到魏晋而下兴起的山水诗发展中极重要一环,在表现自然美方面,屈赋在语言形式、意象开拓及情景契合上均有可喜的创获。  相似文献   
9.
潘定武 《唐都学刊》2009,25(4):121-122
唐宋诗词为中国文学中的瑰宝.但唐宋诗词中的诸多口语俗词却往往难以索解,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以及蒋礼鸿、郭在贻诸先生的著述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只是这项工作还远未结束.一方面仍有数量可观的语词末被前贤搜罗,一方面前贤著述也有千虑一失,故继续前贤的工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魏耕原先生<唐宋诗词语词考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考释>)就正是在前人基础上努力拓进,并有可喜新发现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汉书>文学研究从古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古代<汉书>研究历史,多为零星的评述与感悟,以简要概括与评点的方式为主,而缺乏系统研究,但总体评价较高.现代以来,特别在当代,较之<史记>文学研究的全面繁荣,<汉书>文学研究不但相对冷落得多,而且更缺乏一种整体性的宏观架构和综合研究,对<汉书>的文学评价至今仍基本在低调徘徊.扭转<汉书>文学研究状况的根本前提,是必须承认<汉书>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