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中国的税制变迁中,不断变化的目标背后相同的变迁理念是强制和权宜.在税制演进中的强制是指哈耶克式的不可预期且个人行动受制于他人意志的强制.在这种强制下不仅对税收遵从和运行成本形成负面影响,而且从长期看,使税制优化目标无从选择的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对根本社会政治制度的恶劣影响.而由于权宜所具有的时效性,在缺乏一般规则约束的制度背景中,税制变迁很容易走向权宜.权宜性税制变迁确实能带来短期效益,但从长期看,却极大地破坏了制度的有序衍生,影响社会的长期有序性.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品提供政府主体缺位,是当前农村公共品提供中存在最根本的问题。从表象上看农村公共品提供中存在的问题,如:财政用于农村公共品提供的转移支付规模过小;地方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品上缺乏动力;实际提供的农村公共品结构不合理,本质上都源于相关制度即政府官员行为诱导机制、农村居民对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机制以及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品提供制度供给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致使农村公共品提供机制在运行中扭曲,并进一步引致农村公共品提供政府主体缺位。  相似文献   
3.
制度化利益诉求与国家合法化利益诉求,往往存在完全不同的指向和矛盾。其激烈冲突使社会制度失衡,从而出现变迁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二者冲突和矛盾的调和是维系社会制度稳定的关键。以此观察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社会制度的稳定与变迁,将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分为四个阶段,其制度化利益诉求与国家合法化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变迁动力。希望据此提供一种中国社会制度演化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4.
财政学自亚当·斯密以来,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我们的财政学教学中,一直因循"定论式"的、知识灌输型教学.实际上这不符合知识演进特征.正是基于此,财政学教学应该在适应认知特征的同时,适应财政学本身的演进路径.以激发学生发挥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学好、用好财政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