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理解老子的道,关键是理解老子的有、无。引进现代哲学概念,从结构与功能的涵义方面理解有、无,应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实际上,对有、无作这种涵义的理解,贯穿在中国哲学史有无问题的论争当中。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社会侧重于德治,西方社会侧重于法治。实际上,我国古代社会也有法治,只是这种法治往往浮泛为德制;西方社会也有德治,但是西方社会的德治注重守成于法制。立足于德治、法治及其在价值、工具层面上的相互渗透、相互过渡的交互式视角,方能凸显德治、法治的各自局限及其在相互借鉴中应当持守的边界。  相似文献   
3.
管理职能的设定,从古典时期的法约尔到现代管理理论,可谓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其中计划与决策的职能定位,就是管理职能如何设定的一个焦点。通过分别考察计划与决策提出的管理实践背景,剖析计划与决策地位嬗变的深层动因,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可以把计划与决策的关系概括为:计划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另外,还可把决策分为计划前的决策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计划前的决策决定计划的方向,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决策可以有效弥补计划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般所谓单线进化论与多元生成论之间的对立与分歧,其实恰好构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层基本底蕴,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根源于马克思审视历史的双重视野和双重尺度.从生产力的决定性视野审视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形态的演进必定是一个线型模式,这种线型模式通过各种人类共同体的典型发展形式来体现,它的意义在于为各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客观尺度.在古史分期讨论中,大多数学者没能自觉地把握这一尺度,更多地是着眼于价值尺度,失却了科学把握历史进程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5.
通行哲学教科书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作一个普遍命题,把"人民群众"看成是一个永恒的价值主体,从根本上背离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性质。实际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是一个特殊命题,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行深刻分析后得出的一个具体结论,它揭示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即将开辟的一个自觉创造人类历史的全新阶段,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现实实践的反映,它所表达的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试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如何理解 ,历来存在各种争论。着眼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 ,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双向视角 ,是确立亚细亚生产方式逻辑定位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逐渐从人们的学术视野中淡出,许多学者刻意回避甚至否定这一问题。回避或否定并不等于超越,只要隐含在古史分期问题背后那些深层次的原因、那些问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揭示,就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对这一问题的超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信念-观念结构,在这种信念-观念结构中,历史可以证明、决定未来及其价值取向,同样,未来及其价值取向可以回溯、还原历史,历史与未来、历史与价值完全是同一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过是这一信念-观念结构的表达形式。正是这样一种信念-观念结构及其表达形式,长期支配和影响了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