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理论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世涛 《船山学刊》2004,(3):168-171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了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宪法移植与宪政困境——以中国宪政百年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宪政产生于西方的原因及中国宪法移植的历史教训,进而指出中国在宪法制度创新的同时,应注重西方宪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宪政发展不在于宪法规范的修改,根本在于中国宪政精神的培育和宪政文化的陶冶;不在于人权原则的入宪,而在于社会生活中人权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读中国裁判文书网十年来29份出现“大学章程”字样的裁判文书发现,大学章程在司法裁判的具体适用中表现为在案件审理中仅作为证据使用,在私法领域作为契约适用,在公法领域作为裁判补充论证适用,可知我国大学章程在司法领域的法律功能相对有限,因而如何认定大学章程的效力就成为扩展大学章程法律功能、提升大学章程司法适用性的关键。分析大学章程作为软法的法律性质,探讨其在公私法领域适用的理论问题,有利于重塑大学章程在诉讼格局中的效力,即应在教育法典中明确大学的法律地位和大学章程的效力;在私法领域着重审查民办大学章程,同时改变大学章程中关于教师聘任合同法律性质的内容;在公法领域建立大学章程的附带性审查制度。以此为基础,方可实现大学章程的应有效能。  相似文献   
4.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体系化的哲学与方法化的哲学的差异;2.客体化的哲学与主体化的哲学的差异;3.解释世界的哲学与批判世界的哲学的差异;4.政治化的哲学与学院化的哲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知识时代的特征就是无形胜有形,无形在企业中代表精神、思维上的抽象物质,是企业的软实力包括企业组织模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服务理念、管理科学、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品牌战略、企业信用、和谐指数等精神力量。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过程,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解读的复杂过程.从实践和文化的双重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和历程,对于我们不断通过时代的自觉实践,从根本上反思和全面提升文化传统的现代性,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既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内在关联.正是在这两大进程日益结合和统一处,形成了"以人为本"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这一人学观的深刻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以人为本"的"人"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不仅主要是指人民群众,还是指社会全体的人和每一具体的个人;"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9.
杨海涛  王世涛 《河北学刊》2013,33(1):220-223
劳动权国家保障义务的产生是近现代国家职能转变与人权保障进步的结果,其实现有赖于国家法律保障机制的运行。对中国劳动权国家保障义务的基本问题作深入论析,对于完善当代中国相应法律保障机制、促进劳动者人权保护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在于它不仅结合中国的儒家伦理、实用心理和各地域文化特征,适应中国社会发展所导致的阶级阶层变动,而且还有所丰富和发展,受其启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自觉重视和解决好日常伦理建设、普重功利的现实及其超越和引导、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一”与“多”的关系以及新社会群体的需要和期待满足等问题。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较之于佛教中国化,在传入背景、思想地位、传播过程和学说性质等方面毕竟存在不同,因而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魂”,立足于现代社会实际,科学处理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