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与社会疏离造成的政治性对社会性的遮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风险的突出问题。而社会性的觉醒不断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要感知社会、回应社会、建构社会,并催促其在省思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重返”社会,以消除“脱嵌”于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的“失联”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国家与社会两个方面获取复嵌入社会结构的“双重赋权”,扎根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当中;在树立科学社会观的基础上,架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观念衔接;通过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网,打通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思想联结,构建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引发了海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筛选并运用CiteSpace对98篇SSCI收录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2014至2018年海外研究者数量、发文量显著上升,研究热点围绕"习近平""中国梦""改革"等内容展开;"一带一路"是海外学者持续关注的外交政策焦点;海外学者高度肯定习近平执政以来的工作成就,认为中国外交风格变得更积极、自信;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海外学者的认可,"中国模式"被其认为值得西方国家借鉴;海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现有世界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并不会形成新国际挑战,应该对中国的发展保持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引发了海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筛选并运用CiteSpace对98篇SSCI收录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2014至2018年海外研究者数量、发文量显著上升,研究热点围绕"习近平""中国梦""改革"等内容展开;"一带一路"是海外学者持续关注的外交政策焦点;海外学者高度肯定习近平执政以来的工作成就,认为中国外交风格变得更积极、自信;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海外学者的认可,"中国模式"被其认为值得西方国家借鉴;海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现有世界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并不会形成新国际挑战,应该对中国的发展保持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革命、扭曲历史、蛊惑人心的错误思潮,其重新泛起显示出一系列全新的表征。十八大以来,广大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深刻根源及危害、本质与特点、主要表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作了多维度、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仍存在有待深入挖掘的空间。要树立整体思维,注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整体性研究; 要透析事物本质,加强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嬗变路径研究; 要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证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现象隐蔽地存在于大学、中小学时期,通常在曝光后才引起重视.欺凌行为与道德教育相关,表现为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责任缺失、家庭反欺凌教育意识欠缺.学校道德教育中重成绩轻德育,考试分数仍旧视为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治理欺凌行为中的权限不足;社会道德教育中德育理念与客观社会现象存在脱节,不良网络风气影响学生行为;自我道德教育中学生认知能力缺乏,道德行为控制存在缺陷.德育重塑能召唤人文关怀的情感,引领道德认知回归.家庭教育要重视励志教育、家风建设、仁爱思想培育;学校教育要在教学内容、教师道德、道德评价上重视德育;社会教育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育人;学生自身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相似文献   
6.
基于过程视域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融合互构事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社会治理的全过程贯穿以实现思想领导的必由之径。循着过程视域的展开逻辑,作为社会治理过程的“先在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确立价值导引、奠定价值共识、储备主体条件的重任;在运行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转化为“软治理”方式、融入其他社会治理活动以及嵌入社会治理评估过程来实现运行过程的共轨贯穿;治理过程结束后,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起阐释、宣介和研究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的自觉意识和独特视角。通过嵌入式贯穿到“形影不离”的逻辑进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的实践目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伟大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诸多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共同铸就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在危难之际拯救了中国,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接受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必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视角,分析、借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成功经验,即接受环境的客观促进、接受主体的主观需要、接受客体的适时调整、接受媒介的层出不穷,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