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今是一个智能技术越来越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使得人类身预判和体与技术之间的交融、缠绕与碰撞日益加深。技术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或遮蔽人的身体技术,需要人们对此保持足够的预判和警惕。为此,理性省察人与技术的关系,倡导崇尚身体技术的价值观;重新认识身体、理解身体、认知身体技术的本源;将身体技术教育传承视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应是智能时代身体技术存续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2.
一、政府与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外部管理的国际经验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管理 ,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 :(一 )法制保障。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法律为保障的。政府正是通过立法的形式 ,将对私立学校的管理理念付诸其中 ,从而使得法令法规成为引导私立学校发展的依据和手段。从私立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可以看出 ,它们关于私立学校的法令法规都是系统的、配套的、健全的。首先 ,他们在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家长在为其子女选择学校上的自由权利 ;其次 ,各国又有关于私立学校的专项法规。这是私立学校合法化的首要条件 ,也是政府管理私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历经拨乱反正、恢复重建,从"三个面向"、开放借鉴,到强化反思、关注元理论,再到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同建共构的过程。考查这一时段的教育科学研究,始终贯穿着对教育学自主性的追求,进而也在回应教育实践诉求中发出了应答。作为知识生产的教育科学研究,从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到研究领域、咨询服务、教育话语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学理论研究,其传统研究范式处于不断的被"消解"的境况之中,教学理论研究在不断改变自身的存在方式--它显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知识论转向的景况.这一景况发生在教学理论研究者的"知识体验"中,这种"知识体验"(渗透)表现在知识观、知识的心理学观、知识社会学三个方面.它表明了教学理论原有基石的裂变以及教学理论研究从规律(探寻)到规则(知识生成规则)的知识论转向.  相似文献   
5.
对编辑活动“加工”性质的认定曲解了编辑活动的本质 ,不利于编辑及期刊事业的发展。从现代认识论关于创造性认识活动的结构要素及认识活动的创造过程出发 ,可析离出编辑认识活动的创造性特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对西方各国的公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后,西方公民教育将会随时代主题和国际情景的变化而变。其发展将朝着既强调自由民主公民资格的存在,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认同民族国家身份,又要培养世界公民;既要营造和平的文化、生存环境,又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的方向,在加强爱国主义、公民资格、道德教育等永恒的公民教育主题的基础上,突破国家观念,培养具有国家、世界双重身份的公民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四种范式及其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的教育研究显现出本质主义—体系主义—实用主义—批判主义四种相续的研究范式。四种研究范式反映出 2 0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无根基状态与意义的丧失。这源于教育研究者主体性的缺失和对教育世界工具性的错误认识。基于此 ,理性地认识并挖掘主体性与人性化的教育世界就成为教育研究范式意义重构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组织化教育的原型,家庭教育在较长时间内是人类社会主要的教育形式,肩负着培养儿童成为社会人的职能。但随着社会发展,家庭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性浪潮的冲击,在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两种动力机制作用下逐步向学校教育作出让渡,出现了“脱域”,其“在场”的教育意义被虚化。对现代性的反思中,家庭教育重新返场,在“结构—制度—文化”动力框架作用下“嵌入”到教育场域中,为教育之现代性“隐忧”祛魅。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在场”的育人共同体,是家庭教育的发展愿景:以共建逻辑型构家校育人制度共同体、以共享逻辑培育家校育人理念共同体、以共治逻辑形塑家校育人行动共同体、以共鸣逻辑筑牢家校育人情感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关乎教育实践,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性。“根茎”思想作为一种后现代思维方式,为探究课堂的实存状态及应然走向提供了新的视角。运用“根茎”思维,透视课堂“辖域”“层化”等局限,以游牧的方式开启“逃逸”的路线,激活个体生命,绵延自由意志,激发课堂创造力,呈现一种生命意向的敞开,昭示着活性课堂的主体性、之间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特征。建构充满生命活性的课堂图景,需反思并改造当下的课堂。通过构筑平滑的课堂空间,开启课堂的生命姿态,转向他者的教学交往,允许流变的自由生成,把课堂归还给教育,方可走向广阔的教育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0.
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是一以贯之、多措并举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旨归与本真内涵,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是中西部高等教育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紧迫课题。 本期特推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多维思考”笔谈,致力于深入反思探讨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进程的难题瓶颈、最优方略和高效路径。笔谈中,《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的政策渊源、意蕴和路径》一文,围绕政策的历史脉络,剖析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内在意蕴,提出积极健全帮扶机制、夯实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的骨架支撑,扎实做好补短板强长板、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效益竞争力,深入推进校内改革、塑造中西部高校高水平治理机制,优先部署人才振兴、培育中西部高校发展的骨干力量的优化路径。《教育情感: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基石》一文,从作为教育个体的人的情感视角出发,提出发掘中西部教育情感的独特魅力,以中西部教育情感作为强大的情感拉力,促使具有教育情怀的人力资源牢固地扎根在中西部高等教育大地上。《中西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与作为》一文,从中西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阐明了其发展过程中三组关系,提出深化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改革,拓展全流程人才培育机制改革,倡导评价制度内容改革的三条路径。《中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与路径》一文,提出中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学科建设与行业产业结构相匹配、知识创新与经济服务相对接、人才培养与区域特色相适应,应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内生性发展机制,打造校地共生联动的资源配置体系,涵养多主体协同的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发展视角下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一文,指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阶段,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历程也要经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区域发展均衡化的实现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 中西部发展事关国家发展整体水平,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进程。中西部高校应在把握历史大势中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中西部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忠实践行为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