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从审美角度来思考青年问题,和怎样从青年角度来观察审美现象,这是一个尚未被纳入大多数研究者视野的新课题。由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王德胜撰写的《生命与美的交融──青年审美心理学》一书,对这一课题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弥补了对青年问题研究的不足。该书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该书首先以“青年文化与青年审美主体”、“青年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为题将问题提出,接着集中  相似文献   
2.
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清末农会的兴起引起了社会权力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是以士绅阶层为介质,以这一阶层权力功能的变化为契机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变迁,传统的士绅阶层发生了剧烈的分化,并由此形成士绅阶层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历史性变动。士绅阶层的分化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社会根基,并且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由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低度发展和城乡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作为传统农村社会“精英”阶层的士绅们大批流向了城市,从而使农村基层政权落入“劣绅”之手,造成清末民初乡村政权的严重蜕化。农村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和激化,造成了基层社会的无序和骚乱,并由此形成中国革命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先明认为,学术意义上的区域史研究,是指在一定时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而近年来的所谓区域史研究,大多不过是研究的区域化取向而已。张利民认为,区域史是研究一定空间范围的历史,因此,研究者既要考虑环境对区域形成与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更要注重自然科学尚不能包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因素。吴宏岐认为,区域比较研究目前已是学者们习惯采用的分析方法,但是,仅靠区域个性特征之间的比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辩证统一的观点考察区域社会现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唐力行认为,以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以宏大叙事见长的,强调的是历史的阶段性和进步性,往往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而实际上,传统社会的延续性和巨大惯性仍在历史的深层左右着近代历史的定向。因此,关注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整体史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锦花  王先明 《文史哲》2002,2(5):145-150
近代以前 ,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5年科举制度废除 ,标志着“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新式学校的迅猛增加 ,“新学”教育机会的拓宽 ,以及失去往日旧学教育内在社会整合机制的“新学”教育体制 ,为绅士阶层提供了社会流动资源。与此同时 ,近代“新学”教育体制在学堂地域分布、各专业学堂比例、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始终疏离于乡村社会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乡村社会流动纷繁多变的现象背后,蕴藏着多元复杂的动因。近代新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成为影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绅士阶层在结构性社会流动中,其多向度的社会流动直接与其所受教育密切相关;而农民阶层的多元的社会流动,则被动地缘于天灾、人祸、经济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压力;在这沉重的压力背后,又不乏教育的苍白与缺失。且由于新式教育与近代社会实际相脱节,导致人才“失业”,影响了社会流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将近代新学与西学剥离,并非仅仅是思想认识的逻辑结论,而是时代性学术朝向发展的历史必然。他洞微察远的卓见予我们以更多的理性启示:首先,近代新学是清代学术内在动因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西学乃近代新学构成要素之一,但不是惟一要素。其三,康有为汇聚并整合了晚清学术文化的蜕变趋势,完成了由旧趋新的历史转折。然而,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对于"新学"却转向了批判检讨,这恰恰反证着近代新学的时代特性与历史定位绝难等同于西学。  相似文献   
8.
戊戌新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则从根本上影响了戊戌新学的内容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也影响了近代学术文化转型的民族特性和其发展趋向。只有深入理解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及其戊戌新学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近代学术文化变迁的民族定位和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9.
绅士阶层与近代社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绅士阶层与近代社团王先明绅士阶层或者以绅士为中心形成的乡土社会以及浸透着伦理观念的生活秩序,是分散隔绝的农耕经济和“大一统”儒家教化高度整合的基本社会需要。“人类活动和作为人类活动整体系列的历史,是人的生命的向外索求,它们的唯一起点和最终归宿,始终是...  相似文献   
10.
绅士在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四民之首”的绅士阶层在近代之所以能够领导收回利权运动,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本文仅就这一部题作一分析,力图国表明这样一个观点:绅士阶层在收回利权运动中起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运动最终失败了,而且其原因也与绅士阶层本身的弱点有关,但其罪责却不可完全归咎于这个阶层。我们的目标是超越历史,但是如果单纯地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历史,往往会犯主观臆想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