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梳理礼治话语并回顾其现代遭遇 ,呈现礼治现代转化问题的由来、历史及其实质 ,可以看出礼治能否现代转化不是一个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转化了的礼治如何与自由民主的制度设计以及现代法治相衔接。  相似文献   
2.
在《庄子》内七篇中,《应帝王》是集中阐发其基本政治哲学见解的一篇;庄子于该篇表达了他特有的不介入、不对抗也不逃避权力的政治态度,他以"无己"之"至人"为理想治者,以自然秩序为理想秩序。这些政治理解中所包含的对个体差异性的关注与尊重,对于矫正儒家相关政治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淡化相当严重,这一现象的发生与伦理世俗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引入传统儒家关于责任的论述。传统儒家的责任论述具有的情感、价值理性等取向,可以增进大学生的责任感,平抑他们过度膨胀的欲望,对我们解决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淡化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该责任论述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古代语境中的"知行合一"学说,作为心学的成圣工夫论,本为解决理学的内在症结而提出.在现代语境中,"知行合一"被频繁提起,革命家从中汲取革命精神资源,学者则视其为反省传统欠缺的一个参照."知行合一"说在古今语境中有不同的叙述,考察其与现代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古今关系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孔子由总结上古政治经验而确立“德位合一”理想,并从“以德得位”信念出发追求该理想的实现。孔子的“无位”结局使孟、荀在坚持与发展“德位合一”理念时,不能不对孔子“无位”予以正视与解释;孟子、荀子在对孔子“无位”事件的解释中,将理想实现或归于天意或或归于时运,这在弱化或取消“德”、“位”结合之必然性的同时,强化了儒者以“德位合一”为理想、以修德为务、以等待为特征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