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恩格斯在1891年上半年曾发表过三篇文章,这就是1891年1月发表的马克思遗著《哥达纲领批判》;3月为纪念巴黎公社二十周年而再版的马克思著《法兰西内战》写的导言;6月,写的《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即通常所说的“反对德国党右倾机会主义的“三项重大措施”、“三颗重磅炮弹”。并认为;第二国际在其初期运动中能够基本上遵循正确的路线进行工作,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暂时没有占上风,应归功于恩格斯对机会主义进行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这个问题上,俄共(布)党内存在着深刻的意见分歧,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是以列宁为代表的正确意见同以布哈林以及托洛茨基等人为代表的种种错误意见激烈斗争的结果。列宁在处于少数的逆境下始终坚持正确的主张,终于说服了中央的大多数以至全党的大多数,从而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在这场党内斗争中托洛茨基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因此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托洛茨基在这一事件中的是非曲直显然是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不发达国家学习和引进西方法律制度时,主要侧重引进西方法制技术方面的因素,而忽视了对于法律观念的引进。而任何法律制度都是法律价值观和制度本身有机的整体,只引进机制,而不引进法律价值观,则是舍本求末。移植法律必须注意植入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精神、意识和观念。从而迅速缩小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不发达国家的法制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1925年前后,联共(布)党内发生了一场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大辩论,联共(布)领导成员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一方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代表,另一方以斯大林、布哈林、李学夫等人为代表。斗争的结局是,斯大林关于苏联一国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赢得了全党绝大多数党员的拥护,成为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表明,斯大林在这场斗争中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20年代,联共(布)党内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党内派别斗争。1925——1927年间,党内出现了以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首的新反对派,和他们与托洛茨基联盟组成的联合反对派。斯大林在同这些反对派的斗争中,得到了党中央重要领导人、政治局委员,布哈林的鼎力支持,形成了事实上的斯大林——布哈林联盟,这一联盟对粉碎托季反对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如果从1516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著《乌托邦》算起迄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虽然如此之远,但是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出现至今不过150年,成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制度更不过70多年。笔者以为一个半世纪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二次历史性的飞跃,而现在正面临实现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略论社会主义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文 ,关于戈尔巴乔夫执行“5 0 0天计划” ,实行私有化导致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观点进行商榷 ,认为这一看法与史实不符 ,私有化与苏联国民经济最后走向崩溃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何谓智能培养,它的意义何在!所谓智能即人的智力和才能。具体地说,智力或智能是指人的心理特性,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等等。也可以说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创造能力。人的智能自然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是基础,无知就是无能。一个有较高智能或者说有能力的人,一般都具有坚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学识,许多有成就者(特别是学者)莫不如此,可是,知识和智能二者不能完全等同。因为生活中往往有“知识”多可是能力并不强的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如何开展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是各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本校开展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的实践,从开展学院教学工作评价的必要性;实施学院教学工作评价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学院教学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构及内涵和评价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以德治教与以法治教相结合,加大投入,为育人建造发展的平台;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德治校、教书育人、树立良好的教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