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以下简称《文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也是他长期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又一结晶。倘若我们暂且搁置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论争,可以发现,如果说"西马非马"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西美尔思想肖像为:社会学家西美尔、哲学家西美尔、现代性思想家西美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美尔研究基本沿循了弗里斯比开创的现代性的研究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入,西美尔的思想肖像也越来越清晰,不同的人从西美尔的思想中各取所好,给他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虽然每个标签都洞悉到了西美尔思想的某个侧面,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谁依然无法描绘一幅完整的西美尔思想肖像.如何在思想史的谱系中找出西美尔的坐标,同时又兼顾西美尔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是当前西美尔研究得以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物化语境下,我们的灵魂正日趋溃败。回归精神家园需要借由文化困境的突围:回归文化的审美批判性、汲取中国传统的精华、引领人们诗意地栖居,最终构筑和谐的精神家园。当下,大众媒介在信仰缺失、社会认同度下降的土壤里植根,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肆虐的背景下盛行,在知识分子集体失语、大众文化狂欢的局势下高涨。现代人成了依赖媒介而生的生物,人类拥有的运动精神、沟通意识与思考能力等社会特征正日益退化与丧失。相对于高端的超验诉求而言,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主要是一种世俗精神形态。在其现实性上,人文精神的高端命意与低限度命意处于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4.
西美尔是青年卢卡奇异化思想的主要源泉。西美尔指出,现代文化的分裂造成了文化悲剧,青年卢卡奇象西美尔一样对现代文化的危机作出了诊断,将其视为异化的表征。西美尔认为劳动分工是主客观文化分离的动因,虽然马克思等也曾对劳动分工有过精辟论述,然而青年卢卡奇却是透过西美尔的眼睛来认识劳动分工的。西美尔文化悲剧的本质在于生命与形式的冲突,青年卢卡奇同样将其视为自己思想的基础型结构,并试图在资本主义异化面前打破心灵与现实的壁垒,探索并建立新形式,以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5.
自1920年国内首次从译介中接触西美尔到1921年国内学者的著作中首次出现关于西美尔的论述,国内西美尔研究已经走过90多年的历程,然而真正取得实质性成果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目前,西美尔的社会学、美学、宗教、哲学等思想以及西美尔关于现代性、都市、文化、时尚的论述都牵动着人们的兴趣。国内的西美尔研究正走向独立、全面和深入。  相似文献   
6.
李运启的长篇小说《迷途》是对改革开放至今社会转型期社会大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精神境遇的深刻反映。主人翁陈文秀在这个时代中丧失了理想,迷失于欲望,犹豫于生死,走向了迷途,归根结底乃是丧失了信仰或者价值观,其命运犹如欲望时代的寓言:诸多的诱惑正如一条条岔路,人们随时都可能走进欲望的迷宫。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对西美尔的态度经历了着迷、疏离到批判的历程。两人1905到1910年的德国相遇为卢卡奇全面学习西美尔提供了契机。1910年起卢卡奇逐渐疏离了西美尔,认为他是个"过渡哲学家"。从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伊始,卢卡奇对西美尔的相对主义作风和非理性主义色彩进行了猛烈批判。  相似文献   
8.
欧阳友权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所著《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一书,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文艺现象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充盈着对数字化语境中文艺转型的反思和洞见,视野宏阔,学理深刻,对于网络时代文艺研究的发展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