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分析了会计舞弊与会计错误的区别,列举了会计舞弊的三种类型,并从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来探讨会计舞弊产生的环节,详细列举了查证会计舞弊的具体方法及查证会计舞弊有哪些具体措施,达到为社会经济领域减轻会计舞弊行为造成的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主体是人,一切制度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以人为本,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民法是人格平等法,是行为自由法,也是财产保护法,其法律制度的设计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而设计的。民法的一切制度设计都以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意思自治,在平衡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对人自身的保护和尊重,进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这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全  于莹 《理论界》2003,(5):90-90
“可持续发展”就全社会而言,重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高校“可持续发展”。至少取决于二个因素:一是高校与外部社会之间是否和谐发展。二是高校内部是否协调发展。历史的经验表明,每当高校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内部协调不利时,高校就会走向萎缩,最终被淘汰。高校如何才能做到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内部相协调呢?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探索的课题。一、迎接高等教育新发展,全面实行学分制高校的扩大招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打破了原来的塑造精英教育之塔,构建新的“大众化”教育之厦。为了适应…  相似文献   
4.
一八五九年五月十八日,恩格斯在就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写给作者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悲剧的实质就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的著名论断①。这一论断,对于正确理解各种悲剧矛盾冲突的特点和人物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然而,这里所说“历  相似文献   
5.
海南黎、苗、回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故事、音乐、舞蹈和雕刻艺术,具有浓郁民族风格,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宝库的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在民族节日盛会、庆贺典礼、宗教仪式、婚娶丧葬、迎宾会友的民间活动中,都有歌有舞。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花篮,成为各族人民生活情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解放前历代统治者实行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不予编书入册,在民间中人民群众只能以口传身教,把优秀文化艺术保留和发扬下来。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我国法律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历史渊源和专业设置基础,结合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专业发展的情况,针对我国法律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出现的问题,提出此类院校专业设置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黎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人口120万,聚居海南岛的三亚、通什、东方、琼中、白沙、乐东、昌江、保亭、陵水等市县,部分黎族在檐州、万宁、屯昌、澄迈等市县同汉族杂居.黎族是农业民族,是开发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在中华民族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黎族开发海南岛的先躯功绩自古以来,黎族是开拓和捍卫海南岛的先民,为开发建设海南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我认为黎族的元气,具有高昂的民族气质和饱满的民族精神.根据黎族社会调查材料和考古发掘考证,黎族在海南岛是多元的民族体,不是单元的民族体.1992年和1993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海南岛三亚落笔洞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人类14颗牙齿化石和人类采集狩猎时期食物骨髓堆化石,考证在一万多年前海南岛三亚地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定为“三亚人”.“三亚人”就是今天黎族的先民.而后来东南亚半岛的马来人或小黑人的人群迁徙,“北上”到海南岛.“北上居民”,具有东南亚文化圈的特征,他们就是黎族先民的一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三千五百年前,我国南方古越民族的“骆越”一支,从两广“南下”迁徙到海南岛.“南下居民”,又是黎族先民的一员.由于海岛文化圈为纽带所致,以“三亚人”为主体,结合了“北上”和“南下”居民,形成完整的民族体,即今天的黎族.在人  相似文献   
8.
聚居在海南岛的黎族,有八十一万人。黎族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妇女文身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损害妇女容貌的习俗,在解放后不久已被革除。但是它作为黎族历史上的一种文化习俗,对于民族学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所以笔者将在本民族中耳闻目睹到的有关情况向读者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