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留学生生活在异国他乡,文化不同,沟通不畅,因此出现跨文化适应障碍,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妨碍其个人的发展。本研究利用箱庭疗法的非言语特性,为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里,来访者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内心的负面情感得以自由地宣泄,心理状态有了较好的改善,同时为咨询师解读留学生的心灵困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讨论假设语气词“呵”的形成过程。假设助词“呵”是古汉语“可”演化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可”是助动词,后来经过长期发展演化为假设助词“呵”。在该虚化过程中,前景——背景意象图式和重新分析在演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好不好"分为"好不好1""好不好2"和"好不好3"三种,三者之间存在演化关系。这个演化过程中"好不好"由句内成分变为句外成分,发生固化。同时,该结构的实义逐渐减弱,而主观性逐渐增强;整个结构从有疑而问变为无疑而问,最后发展为祈使标记。文章将"好不好"和"好了吧""ok"等结构做了简单对比,指出它们大致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X(啊)X(啊)的”、“X(啊)Y(啊)的”两个结构在形式上相似,表义上也较相近。文章考察了两种结构中X、Y的类别,限制以及两类结构各自的语法意义,并从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对否定词和代词的选择方面讨论二者间的差异,最后指出结构中的“的”字并非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