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全国牙防组”造假事件不仅仅是一次商业事件,更是一次媒介参与制造的舆论事件。大众媒介通过所谓“媒介权威”的塑造和控制话语的权力,主导了受众的视线和价值选择。媒介在从中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显现出忽略社会责任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道教"洞天福地"之"总仙洞天"华山,有风景点"棋石",传为汉朝时仙人下棋的"博台",后又出现高道陈抟与"潜龙"赵匡胤赌华山的传说,而被民间视为道教故事。此故事当编造于明朝中叶。对多神崇拜的中国道教之敬畏,为其发生的宇宙观基因,而盛世皇帝的崇道与逸乐为其发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王子超 《南都学坛》2013,33(1):31-35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逐渐衰微,新兴的心学,倡导主体性的凸显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强调心与万物相通。在这种背景下,倡导回归人的自然天性、强调怡情怡性的山水旅游观念应运而生,为明清的旅游活动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种于山水旅游中的本性释放,用"心"感悟山水风景之美,摆脱俗世的烦扰,从而回归人之自然属性的"怡情"之游,正是对自然人性的合理回归。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期兴起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张扬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心学思潮,引起对人之本性的思考.心学的兴起促进了自然人性论和文学性灵说的崛起,同时也促使文人的山水游历观念发生重大变革,引发了一场对逸游败德论进行解构和颠覆的思想运动,形成了山水游历的"适性"观.山水游历的"适性"观具体表现在:在胜境之中游目骋怀、直抒胸臆;于山水间娱乐性情,让心与自然得到高度会通;以"狂放"的方式体悟自然,体会至上乐趣.  相似文献   
5.
河南出土商周金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到了帝乙、帝辛时期虽然有逐渐加长的趋势,但是达30字以上的仍不多见。1959年安阳后冈圆葬坑中发现的《戍嗣鼎》全铭27字(包括合文2,族徽文字2),为30年来出土的商末铭文中的最长者(见附图1)。为了便于讨论,现在先将全篇铭文依其行次隶写如下:  相似文献   
6.
据《考古》一九八五年第三期刊载,河南省平顶山市郊区原滍阳镇古应国墓地,一九八四年四月又出土了《邓公簋》两件,同时发现的还有青铜鼎一件。铜鼎口沿外折、方唇,有两立耳,下腹径稍大,三柱足微显蹄形;其外颈部环窃曲纹一周;内腹璧铸铭文三行,共十一字(见附图1),经初步隶定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