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0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里,有阳刚美和阴柔美的分野.前者如雷霆轰鸣,长风出谷;后者如云霞舒展,泉流幽咽.反映在文学上,就形成了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孙犁的小说较多地继承了阴柔之美,他往往用“生活的诗”和美来反映时代风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孙犁的小说,象一幅水汪汪的淡墨水彩画和带露的鲜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我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崭露光华的新星。她的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曾得到鲁迅、茅盾和胡风的高度评价,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为人们所注目的精神财富。对于她的散文,鲁迅也是很看重的,曾说她比谁都更有前途。的确,萧红称得上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尽管她不同意人家称她为散文家,而偏要写小说,但她的小说还是象散文。茅盾就曾说:“《呼兰河传》不象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象’之外,  相似文献   
3.
冰心是一位爱写“爱”的作家。她的《寄小读者》,笔触细腻,感情缠绵,在当时曾打动不少读者的心。但由于生活的局限,作家在当时描写歌颂的不过是“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序》),因而作品的社会价值受到一定的影响。解放后,随着生活环境和世界观的变化,作家“爱”的内容有了质的不同,即由小资产阶级的“人类之爱”变为无产阶级的阶级之爱。一九五七年写的《小橘灯》,就是一篇充满  相似文献   
4.
在活跃于当今文坛上的中青年作家中,李国文可谓是善于深入思考,勇于探索和发现,有才华,有个性,成绩斐然的一个.他以处女作《改选》步入文坛,同时也因此致祸——作品成了“毒草”,作者成了“右派”——不得不告别文坛.此后二十多年,李国文再没能唱出自己的心声.一九七六年,金风吹散了笼罩在中国上空的乌云,遭遇坎坷、备尝酸辛的文艺战士李国文,经历了创作生涯的长期沉默之后,勃然奋起,带着二十多年来丰富的生活积累,怀着一颗崇高、热诚、敏锐的心,重返文坛,写出了短篇小说《月食》、《车到分水岭》、《波折》、《空谷幽兰》、《雪,默默地落》、《缝隙》、《妹妹的生日》、《秋后热》和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等一批新作,为新时期的文苑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其中《月食》  相似文献   
5.
在活跃于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中,罗洪是最被人忽视的一位。她不象冰心、丁玲、萧红、庐隐等女作家,作品一问世,就赢得一片喝彩。在当时的刊物上,很少读到评介罗洪的文章,翻阅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包括港台的),也都不曾提及她。只有善秉仁、苏雪林、赵燕声合编的《当代中国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提要》,对她作过简饾的评介。罗洪固然称不上文学大  相似文献   
6.
罗淑(1903—1938)是继冰心、庐隐,凌淑华等女性作家之后,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然而却是一颗早逝的星。 她的作品不多,所能看到的仅是八篇小说,三篇散文。这不是作者不勤奋,她的女儿小弥这样回忆说:“无论在上海,或者是在桂林乡下,妈妈得空就写,写,写……”,但遗憾的是,作者的生命和创作生涯实在太短了。正如巴金所说:“倘使作者能够在这世界多住十年,她一定会给我们留下几部描写四川盐场生活的杰作。”另一方面,罗淑是个非常朴实的人,创作态度十分严谨。她去世后,女儿翻看她的文稿,见有不少没有写完的稿件。“大概她总在那里探索,练习。总觉得还不够好,不肯轻易拿出来。”这恐怕是罗淑作品较少的更大原因。罗淑留下的作品尽管不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占有一定地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庐隐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骆白(Robert Young)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帝所爱的人都死得早。”在新文学运动的第一期女性作家中,庐隐大概是上帝所特别喜爱的,不然,何以那么早离开人间?的确,庐隐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三十五个春秋(1899——1934)如同一颗稍纵即逝的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而,这位早逝的作家,“五四”运动的产儿,在十几年的创作生涯里,却给我们留下了《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曼丽》、《归雁》、《象牙戒指》、《云鸥情书集》等一大批很有思想特色和艺术个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使庐隐  相似文献   
8.
在近几年短篇小说的人物画廊里,李顺大和陈奂生是占有重要席位的.他们不是高大完美、顶天立地的英雄,而是平淡无奇、默默无闻的庄稼汉,但留给人的印象却是不可磨灭的.这充分显示了高晓声雕塑形象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9.
一 何为的名字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是在一九五六年发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这篇不足两千字的短文,当时曾轰动文坛,风靡读者。它被译成英文和世界语,介绍到国外;作为范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后来又改编成电影《复试》和广播剧;一九七九年它作为全国高考作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二年,有一位年轻的“乡下人”,带着湘南的泥土气息,悄悄地走上文坛.他,就是古华.这位文学新人的到来,立即引起了著名作家周立波、康濯的注意.他们热心地指点他,扶植他,嘱告他“努力写出生活的色彩和生活的情调来.”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古华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莽川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