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从考定<诗经·小雅·鼓钟>一诗的创作年代入手,揭示出周宣王朝初期,曾存在一种篡改军士原作和地方风乐而入<雅>的成诗方式,并由此论及中国上古文学艺术中的审美发生问题.指出在古老的宗法制度渐趋衰败的时候,原本作为社会集体意识形态,长期附属于政治功利目的的诗歌艺术,是如何伴随着自我本位意识的萌动和个体精神从社会共同体引退、逃避而逐渐脱离伦理-政治母体,转变为独立的审美活动的.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大题目,在此我并无野心对它做一个详尽的论述。我并不准备涉及诸如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的激化以及自然科学的水平等等对古代辩证法或近代形而上学所起的作用。我只打算谈谈这两种哲学思想本身。对于古代辩证法与近代形而上学的区别,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中早已做出了经典的知识论述,但是恩格斯没有来得及深入论证他的观点,他对古代辩证法和近代形而上学多偏于特征的描述,未能深入到它们的本质。从而使他们整个论点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和发挥。这里,我所尝试说明的正是古代辩证法与近代形而上学的实质,我准备从实质上去把握它们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阶级性是典型人物共性的基础和核心,这是三十年来,文艺理论有关典型问题的重要命题之一。它已经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判之中,并成为一种指导原则了。在这种原则指导下,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按照传统的定义,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但是这一理论把个性理解为偶然的,现象性的东西,所以,且不管整个理论正确与否,说“阶级性是典型人物共性的基础和核心”,也就等于说“阶级性是典型人物的实质”。而如果考虑到典型问题对文学的重要意义,那么这个论断就显然会导致下面的结论,即文学与政治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同一的,从而实质上否认了文学的独立性,现在有关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已经引起了广泛地注意,在这场争论中,典型的阶级性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之一。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古典哲学和古代审美意识发展的内在逻辑看,王夫之的美学理论就其立论的目的而言是保守的,就其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言是反历史的,就其结局而言则标志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没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