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传统儒家哲学自我观念中“普遍性自我”、“有机性自我”与“关系性自我”三种主要理解模式中的各自缺陷,并借助于对汉字如何在历史上“系谱学”式的生成过程的了解,提出“系谱学自我”的观念,认为“系谱学的自我”观念将有助于将儒家伦理的本性理解为一种共同体的和示范型的伦理,而不是绝对个人主义的和律令型的伦理。  相似文献   
2.
美国经典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例如“活的怀疑”“确立信念”“思想作为探索”“科学方法”“科学实在”以及“可错主义”等的起源和发展,在查尔斯·皮尔士的两篇早期哲学论文中得到重点的讨论和分析。思想过程作为信念的确立或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一种仅仅理论沉思的过程,而更是作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程序和步骤。在经典实用主义看来,思想的本性在于探索发问,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或纠错,建立新信念。实用主义哲学展现出“美国哲学”如何从一种“在美国的欧洲哲学”的形态,发展成为一种“从美国来的哲学”。这也成为后来所谓“美国精神”的基础和蓬勃发展的20世纪美国哲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作为示范伦理的儒家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知识与怀疑——当代英美哲学关于知识本性的讨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当代英美哲学关于知识本性问题的讨论进行了评析。文章从对柏拉图关于知识的经典定义的现代质疑出发 ,重点讨论了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家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和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以及它们各自的理论局限。作者认为 ,当代知识论对怀疑论的挑战的批评性回应及其理论限制表明 ,在知识本性问题上 ,不仅“整体的怀疑论”不可能 ,而且“整体的知识论”也不可能。在一定的意义上 ,怀疑是抑制知识“狂妄”和“逾越” ,刺激知识生长的一个必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王庆节 《中国学术》2003,4(3):19-57
“四方域”(das Geviert)出于德文数字词“vier”(四),在德文中指的是“正方形”、“四方形”或者“四方形的场地”。这是一个日常用语,尽管有较强的空间含义,但一般不用作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6.
王庆节 《中国社会科学》2023,(2):25-39+204-205
在人类历史上,知识载体的变化往往衍生出文化和文明的革命性变革。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数字替代文字的新时代来临,而数码虚拟时空则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社会生活交往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现今人类恐怕是最后一代“读书人”,也是第一代“数码人”。和文字时代相似,数字时代的哲学本质同样在其“强字之曰……”式的命名,而非“数数”式的计算或算计。“文字”与“数字”乃人类自身文明演化过程中不同的“命名”方式。澄清这些不同命名方式的混淆所产生的困扰,以及理解和探究这些方式的本质及界限,就成为数字新时代哲学批判和思维的根本任务。为求达成这个任务,人们需要回到哲学和科学的初衷和本色:“自知己无知”。  相似文献   
7.
8.
耿宁先生的阳明学研究开辟了一个现象学的阳明学解释新路。在此现象学的阳明学解释道路上,除了耿宁先生展示出来的以"心的现象"为核心话题的现象学心学的路向,还可能有一个不同的、以"性的现象"为核心话题的现象学性学的路向,而这个现象学性学的基本概念就是海德格尔提出的"现象学的现象概念"。从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出发,对耿宁先生关于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的解释发出了一问。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自然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节 《求是学刊》2004,31(6):41-50
通过对老子的"自然"观念的重新解读和解释,本文试图展现老子的自然观念中的两个方面的意义,即"让自身的自己而然"的"肯定意义"与反对任何对"自身的自己而然"的进行干涉的"消极意义"。因此,任何一种事物,无论它低贱如无生命的岩石还是高贵如有意识、有思想的人,当它以一种自己而然(self-so-ing)的方式自生、自长、自成、自衰、自灭之际,并由于这种自己而然而向自身产生出一种肯定性的要求之时,他就展现出老子自然观念中的"积极意义"或"肯定性意义"。与之相应,当它根据同样的理由要求自己对他人、他物的"他者的自己而然"(other-ing),或者要求他人对作为他者的他者的"自我"的"自己而然"加以尊重和不得干涉之际,它就展现出老子自然观念中的"消极意义"或"否定性意义"。我们将会看到,老子"自然"观念中这一消极或否定层面的意义又通过老子以及道家哲学中的著名的"无为"概念表达出来。这一"无为",在老子那里,无论是表述为"无事"、"无欲"、"无心",还是"让先"、"取柔"、"守雌",其核心和要害均在于让"他者"、任"他者"或者辅"他者"自己而然。所以,本文结论,老子"自然"概念在哲学上予以"他者"合法性,为"自我"设限,建立起"他者"的界域并要求对之加以尊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