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最近韩寒的粉丝比较兴奋,因为由韩寒主导的电影《后会无期》终于上映了。电影的主题曲有句"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当你仍然还在幻想你的明天",这句歌词让很多人深有共鸣。是的,有多少人沉迷于那些如夏花般绚烂的梦想,而无视眼前的现实条件,最终耗费了大把的青春,蹉跎了美好的岁月。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14日至18日,安徽省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组织的"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大学生村官创业事迹巡回报告团,先后在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这6所高校开展巡回报告活动。此次活动在青年学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本刊的此次策划,选取其中的2名村官,派记者到实地进行深入采访和挖掘,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真实地呈现出来,希望能给时下迷茫而抱怨的年轻人以精神力量和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祖传十几代的手工制作五香豆干、高山竹林中尚未破土竹笋晒成的鲜嫩笋尖干、养蜂二十多年的老人酿制的中华蜂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有机稻米……看过《舌尖上的中国2》,很多人都希望品尝到这些徽州纯天然美味食材。黄山黟县大学生村官张昱和她的小伙伴通过他们创办的淘宝网店"村官菜园",把这些徽州美味从乡间搬到了网上,让众多网友不出家门就尽享原味美食。  相似文献   
4.
5.
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应引进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论述了图书馆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的基本内涵和实施过程,介绍了几种量化方法及应泣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军事熟语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语言实践中反复加工锤炼而成的哲理性语言.它具有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联系发展的动态理念和把握全局的宏观视角;具有历史性:以谋为本的文化倾向,以治为胜的治军传统和追求全胜的最高境界;具有民族性:爱好和平的心理愿望和团结一心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从语言的界定与民族精神、语言的认识与世界观、语言的系统性与思维方式、语言的分类与创新等方面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剖析,并由此阐明了汉语在今后发展以及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碣石调·幽兰第五》的原本问题为笔者同吴文光、戴微争鸣多年而未获结论的难题.最近,笔者运用http//www.emuseum.ip/cqi?SvoID=3&ID=wcq7&subid=s 000网站,发现了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幽兰》卷纸本的原件,是为东京本之二.这次网上考古的发现证实了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确有两份《碣石调·幽兰第五》即东京本之一和东京本之二,后者为原本.本文探讨《幽兰》版本列表、对日本方面迟迟不提供原本之讨论.黎氏刊本与原本之比较等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末叶黎庶昌发现并刊影《幽兰》古谱卷子回国,至今已108年。在今天这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刻,我们回顾百余年来《幽兰》古谱研究的学术状况,恐怕不能说是毫无意义的吧。拙作《拳研究与六家〈幽兰〉打拳之比较》(《民族艺术》1992年3期)等文比较了管平湖、姚丙炎、徐立荪、吴振平、吴文光、陈应时、戴晓莲等六家①对拳法的理解与失误。意犹未尽,拟作续文继续比较。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正确认识是从那里来的?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任何一个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它来自人类的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就随之不断深入,经过了几十万年甚至更为漫长的岁月,才逐步建筑起了人类知识的大厦.然而,还远远不能说它已经修琢得完美无缺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总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前人正确认识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这一点,一般说来人们都是会接受的.然而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或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