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探讨生产力问题要结合各交叉学科,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把人作为自然社会之真正的主体,从主体能动性、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对立统一中理解生产力;要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多层次多方面认识把握生产力的规律,更好地促进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要把生产力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注重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对生产力内容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出发,生产力应理解为主体开发利用客体并协调主体客体使其共同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农村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全面统筹,做到上下协调一致,内外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生产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客体因素,又是生产力得以实现的条件和方式,同时环境又可以动态地转化为生产力,某些环境又可以构成部门或局部生产力,因此需要对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做出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主体的环境意识及其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的环境意识是主体对其生存发展环境的反映。准确认知环境,是形成正确环境意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正确环境意识的生成是主体自觉与客体约束、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过程,是全社会和全世界共同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把握,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是中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现实选择。它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新成果,是一种适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主体自觉与客体约束、能动和受动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探讨主体活动机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实现主体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推动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按照主体活动的特点,从动因机制、制约机制和实现机制三个侧面,揭示了主体活动基本因素的内在有机联系.通过分析主体活动的动因、制约因素和实现过程,既阐述了各个方面在主体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又把三个方面纳入主体活动全过程,系统描述了主体活动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