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侠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早有,随时代发展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梁朝偏安南方一隅,其文人咏侠诗不仅反映出独特的时代风貌及前代文学影响,也体现出文人独特的心态及文风。文章从梁代文人咏侠诗的审美现象--诗中豪气、地理及季节特点、侠的佩带物及表现的知遇情结,仍可找出诗中深藏的文化根源,及梁代文人咏侠诗得以呈现别具一格的审美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王惠丹 《社科纵横》2014,(1):146-148
韩愈奇险诗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社会风尚、宗教文化、奇朋异友和个性特征等四个方面论述对韩愈奇险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的大量的梦幻小说体现出了作者复杂错综的宗教思想。这种多种宗教思想的杂糅性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流变、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个人信仰以及作品的创作方式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种种宗教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古代宗教特有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谢榛驰骋诗坛60余年,至今,其著作刊行虽已3 7种,但仍显不够。从学术发展史角度看,聊城大学李庆立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即开始着手谢榛研究,其时学术界对明代诗文仍极少涉猎,而对前、后七子的诗文创作及理论主张,更时或存有偏见,对谢榛其人生平际遇和诗作诗论误解良多。失误待纠  相似文献   
5.
在"物感"说理论发展的进程中,汉赋中"物""感"关系的审美融合为"物感"理论的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赋中的审美融合从对自然外物的铺排渲染到借物抒情、情物互动的演变,一方面得益于《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创作经验的累积,另一方面得益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国演义》研究状况活跃 ,关于版本与作者、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地域文化与《三国演义》以及电子化数字化研究等新方法问题 ,得到了充分的阐发。学术界热烈的研究探讨气氛 ,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队伍老中青的结合 ,学术会议的定期召开 ,及时交流 ,使得这一研究领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杜牧的咏史诗意象丰满,措辞优美,构思多从新、奇、特、异入手,形成俊爽峭健的艺术风格,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立意上,未制文先制题,好作翻案语;在结构上,先铺叙,后托意,多掉尾一波;在描写上,采用"示观"与动态描绘;在人物塑造上,略神取貌;用"极近人之笔状极骇人之事";在层次上,用"画家三染"笔法;在表现手法上,多运用设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物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早在先秦时期,"物感"就以无意识的混融状态表现出萌芽之态势,春秋时期君子"比德"喻理思维模式的出现,为"物感"的发展奠定了艺术思维的基础。屈原的文学作品在吸收了楚地民间习俗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内在情感投射到自然外物之上,借"物"而"感",推进了"物感"说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