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王安石的人才变革思想是出于服务变法的需要。为了保证新法的顺利推行,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他突破了“尚德”的传统人才观,将“才能”凸显出来,作为评定、选拔、培养、任用及考核人才的核心标准。这一人才思想体现了王安石注重实践的精神,是对传统人才观“重德轻才”流弊的一种反拔,虽然也存在一定过失,并招致了众多非议,但它在人才建设领域的革新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在解决问题时,不要以一个问题代替另一个问题。当我们为伸张权益大声呼喊时,别忽视那些“未在场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时代的制度遗产及其对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时代留下了有效政府和国家动员发展体制这两个重要的制度遗产。该遗产既为邓小平时代的市场取向改革提供了突破口和坚实的政治制度基础,也因其缺乏制度化建设而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严重损失。邓小平时代在继承毛泽东时代正面制度遗产的基础上,针对毛泽东时代缺乏制度化建设所带来的问题,通过改革和加强制度化建设大力清理了负面制度遗产的消极影响,从而启动了中国新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王文章 《兰州学刊》2006,(2):106-108
毛泽东时代通过国家动员型发展体制,取得了一定的现代化发展成就,但由于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现代化发展绩效并不理想。邓小平时代在继承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基础上,进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找到了使中国富强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现在,全国老人已超过一个亿。其中,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近三千万人(等于世界上一个不太小的国家的人口),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尊老敬老的传统,旧时,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敬着“天地君亲师”(亲指长辈,排在第四位),孔孟书中对晚辈的教诲“父母在,不远游、游心有方”(意思是不要远离父母),还有《女儿经》对女青年的教诲:“早早起,出房门,烧茶汤,敬双亲”(要孝敬父母),旧社会还提倡“孝悌忠信”四个字,孝是第一,要孝敬父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60年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了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有效政府这个政治前提.毛泽东时代在低起点上通过国家动员发展体制进行了艰难的现代化创业,虽然发展绩效不如人意,但还是取得了不俗的现代化发展成就,为邓小平时代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首的新现代化领导集体,进行了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创新,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60年的现代化发展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一个有效政府,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观念和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值定理“中间点”的渐近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1]给出了当区间长度趋于无穷大时Lagrange中值定理"中间点"的渐进性质。本文首先减弱了文[1]中主要定理的条件,从而改进了文[1]中的结果,然后给出积分中值定理当区间长度趋于无穷大时"中间点"的渐近性质.  相似文献   
8.
自《龙虎斗京华》起始,至1983年《武当一剑》止,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55部,160余册,共计1000万字。单是这些沉甸甸的数字,绝非“云霄一羽”可以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9.
激进主义是落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面临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国家重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繁重任务,因此激进主义在改革开放前的100多年时间里呈现为一种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为此,学术界多从思想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以来激进主义的表现进行了一定的考察.本文则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视角,探讨了激进主义不断演进的过程及其原因,认为现代性的挑战使激进主义得以形成和初步发展,建设新中国的繁重任务使激进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而文化大革命的"制度赶超"使激进主义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0.
苏轼以其横溢的才华和奋励有为而又能超然达观、无适不可的主体精神为历代士人所景仰.在他身上,儒、释、道三者圆融结合,儒教修身,佛教治心,道教养寿,分别满足了他在不同时期与境遇下的个体需要,就中苏轼对佛教的认定、吸纳过程以及礼佛方式都同他的现世情怀息息相关.苏轼礼佛思想的强烈现实性,决定了他对佛理取舍的世情和功用倾向,其鲜明个性特征折射出苏轼人生观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