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7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读《中国反贪史》一书有感而发。文章指出 ,中国历史上贪官污吏之多、清官之少 ,耐人寻味 ,还以张居正为例 ,分析了改革家的历史命运与教训。在即将进入 2 1世纪之际 ,“总结历代反贪斗争的成败得失 ,把反对贪污腐败的斗争进行到底 ,走出轮回 ,这是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王春瑜 《学术界》2005,(1):139-141
《中华读书报》2 0 0 4年 7月 2 1日刊出马振方先生的《关于〈张居正〉再答论辩学人》。此文荒谬处不少。现谨就几个要点 ,予以驳诘。一、可笑的呓语马先生在文章开头 ,说我驳诘他的第一篇文章 ,结尾有一段客气话 ,说他“待人平和” ,是“尊敬的学术同道”。应当说明 ,在姚老历史小说评奖会前 ,从未听说过有马先生其人 ,后来 ,因前述评奖会 ,才与马先生在一起开过几次会 ,仅此而已。事实上 ,通过这场笔墨官司 ,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马先生究竟是个“平和”者 ,还是霸气实足者 ,是否值得尊敬 ?紧接着 ,马先生说的一段话 ,简直荒唐可笑 :“而…  相似文献   
3.
《明史》刘文炳传载,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1606——1645)所率农民军攻克北京后,新乐侯刘文炳及其二弟左都督刘文耀(?——1644)投井自杀,其母、妹、妻妾等登楼自缢死,并由“家人共焚楼”,“阖门死者四十二人”。诚然,刘文炳等不过是腐朽的明王朝的殉葬品而已,但一家老幼顷刻间有四十二人一命呜呼,不能不是明清之交政治舞台上一幕惊心动魄的惨剧。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水浒》作者施耐庵的生平,元末、明初的史籍、文献中,至今尚未发现可靠记载;明中叶后,虽有些零星记载,但又互相抵牾。由于文献不足征,稽考为难,某些人遂怀疑历史上是否有施耐庵其人。解放初期,中央文化部及苏北文联,曾派人赴大丰县白驹镇、兴化县施家桥等地调查施耐庵史料。前者的调查报告未发表,据悉,结论大体上是认为苏北并无施耐庵;后者的调查报告,由丁正华、苏从麟同志执笔,在《文艺报》一九五二年第二十一号刊出,公布了《施氏族谱》等资料,把研究施耐庵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由于这次调查没有能够和元末明初的历史结合起来加以深入研究,特别是没有找到关键性的史料、文物,以致施耐庵之谜,未能完全揭开,直到不久前,有人还公开断言:“我到苏北调查过施耐庵的材料,所有关于施耐庵参加过张士诚的起义的传说,以及别种传说,全是捕风捉影,无稽之谈,连施耐庵的影子也没有”。①在某些文学史以及一些出版社的《水浒》前言中,提到施耐庵生平,均付阙如,表明了他们对学术界主张苏北有施耐庵之说者,是持否定态度的。施耐庵的生平到底怎样?这对包括笔者在内的明史研究者来说,同样是个重要课题。今年三月初,我去施耐庵故乡苏北考察了二十多天。承盐城、大丰、兴化等有关部门的支持,看了一系列新发现的施耐庵文物、史料。其中最重要的,是施耐庵之子施让地券、四世孙施廷佐墓志铭、九世孙施奉桥地券;把这些文物与解放初期发现的《施氏族谱》(支谱)与大丰县在去年十月发现的《施氏家簿谱》,以及其它史料,一起加以比较研究,看来是可以作出关于施耐庵生平的基本论断的。现对施让地券及《云卿诗稿》试作考索如下,希望得到学术界师友的指正。  相似文献   
5.
江南官田,由来已久。到了明代,更加庞大,成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近几年来,关于明代江南官田的性质问题,进一步引起中外史学界的注意,陆续发表了一些讨论文章,气氛比较热烈,问题有所深入。但是,总的看来,在认识上仍然有着很大的分歧。这里,我们拟就明代江南官田的性质、作用和私有化问题,陈述管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善良这一道德基本单位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而勾勒目前我们的道德现状,并进一步阐述道德重建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博弈。笔者认为,道德重建如同一场心动,不同于个人情感心动的是,这是一场群体悸动,是一种群体氛围下的蠢蠢欲动。文章最后分析这种跃跃欲试下的各种有效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7.
治史方法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作者自己逾半个世纪的治史经验进行总结,将之概括为史料、考据、今古一线牵三个方面,并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耶稣会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天主教中的一个教派。明末,它在中国广为传播;全国十五省中,除云南、贵州外,都有耶稣会士的足迹。在明清之际的历史舞台上,各种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几乎都和来华的耶稣会士有过频繁的接触;崇祯帝朱由检、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清朝顺治皇帝福临,以及明末农民运动中大西军领袖张献忠,均与耶稣会士关系密切。这是为史学界所周知的。值得注意的是,明  相似文献   
9.
刘备、关羽、张飞是人也是神。考察他们由人变为神的异化过程,探讨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很有必要的。鉴于关羽不仅在与刘、张的异化过程中有其特殊性,而且后来成了众神之神。为了论述方便,我们先说刘备、张飞,再论关羽。一刘备出身贫寒,“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相似文献   
10.
皇帝是人不是神,这是常识。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皇帝却被人为地神化,遗害无穷。考察皇帝的人神之变,有助于我们对封建专制主义认识的深化。 就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吧。本来他家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