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青年影像主要从内容和接受者两个角度界定。年轻人是被叙述者,而不是叙述者。传统媒介环境下的青年影像是一种"伪青年"文化。网络激发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热情。年轻人作为自为者,而不是他为者或为他者而存在。网络青年影像是一种真正的青年文化,可以粗略地分为校园和后校园影像。网络青年影像的意义在于它的不确定性,由此呈现出向未来开放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电影美学视域中的价值拷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在纪实之外还存在“奇观本性”,电影美学是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数字技术直接继承前期技术主义传统,为艺术家发挥想象表情达意提供了更多可能。数字技术引起了电影制作方式的变化,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数字技术“颠覆”了电影本性。写实主义与技术主义电影之间不是一种替代关系,它们完全可以共存和互补。  相似文献   
3.
主体既是现实存在,也是心理存在.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了虚拟主体.它可能按照"理想原则"建构,也可能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网络交往充满了悖论,一方面有对欲望的宣泄;另一方面,有对理想的抒写.网络的虚拟性释放了人的本真性,按照本真性进行交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主体间性.它是一个矛盾场,一个过渡场.一方面存在向艺术交往过渡的可能;另一方面,让人降格为欲望符号,互为客体,以他人为地狱,导致交往的单向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90年代 ,随着电子超文本标识语言 (HTML)的流行和万维网的广泛应用 ,以非线性的数据链接为特征的电子超文本成为在线文本的基本形态。电子超文本不仅拓展了信息获取的速度和广度 ,而且对传统文本语境下的艺术观念形成挑战。值得重视的是 :电子超文本环境中的主体趋于分散化和非个性化 ,造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文本阐释的失效。就作者与文本的关系而言 ,人本主义者理所当然地将核心地位赋予作者。在他们看来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 ,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动物。在人的个性和地位得到尊重和提高的同时 ,作者成为传统文本批评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