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明代吏承是官僚机构中的低级办事人员,承担着政府工作的操作与运转,职小权大。明代中后期自推行捐纳以来,按制规定,民可捐纳一定银两获得吏承一职,同时吏承可捐纳冠带、免考甚至迁转。因所需捐赀数额较小,大量人员前往捐纳。捐纳吏员的大肆开展,使得吏员数量更加庞大,成分混杂,更严重的是造成吏员升迁考核制度的混乱。  相似文献   
2.
明代捐监在明景泰初年济边饷而开。捐监意为捐出身,不同于政府直接卖官,但也属于一种变相的卖官行为。捐监群体政治地位较低,多授低微的官职。捐监所得银两,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暂时解决军饷、赈济等问题;捐监的影响恶劣,是导致明代中后期选法壅滞、学风日衰、社会腐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捐监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捐监即向政府捐纳钱物换取入学资格,属于变相的卖官,产生于1453年。明代捐监制度包括对捐纳者身份、物品等规定。捐监既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沿袭下来赀选制度的继续,更是社会弊政。降及明末,捐监制度向各领域渗透,对明代中后期教育、学风,乃至吏治造成恶劣影响,为清代捐监之渊薮。  相似文献   
4.
明代国子监生是文官的后备人才。国子监生经历积分、历事听选等阶段,经由吏部铨选授官。明中后期以来,明廷推行捐监制度,大量捐监生涌现,国子监地位下降。因官位有限,监生淹滞于监中,常候选数年却不得授官;同时明廷财政困难,教育经费紧缺,故而推行监生捐纳铨选入仕制度。监生通过捐纳免历事、听选,遥授、预纳和加纳授官等,虽部分缓解监生长期候选压力,却打乱了监生入仕之平衡,造成铨叙混乱,加剧卖官鬻爵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5.
明代历史上,大臣为捍卫祖制伏阙争礼三次,最早始于成化年间的文华门哭谏。这次争礼因宪宗生母周太后在祔葬问题上与大臣的分歧引起,周太后的跋扈独断激起文武百官大规模请愿。文华门哭谏不仅引起皇室祔葬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谏诤皇权不当行为而抗争请愿之开端。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捐纳制度中,捐赀包括实物和白银。在捐纳推行初期,捐赀主要是粮食、马匹、草等实物,随着捐纳制度的广泛推行,实物捐纳存在携带不便和损耗等弊端,报捐人逐渐减少。随着白银的逐渐流通,为鼓励人们捐纳,明廷将白银纳入捐赀之中,嘉靖后出现实物和白银并行之局面。在捐赀的具体操作中,实物和白银各有优劣,明延从解决时局危机出”发,采取灵活之策。另外,从捐赀的多样性可窥知明末千疮百孔的财政状况。  相似文献   
7.
明代历史上,大臣为捍卫祖制伏阙争礼三次,最早始于成化年间的文华门哭谏。这次争礼因宪宗生母周太后在柑葬问题上与大臣的分歧引起,周太后的跋扈独断激起文武百官大规模请愿。文华门哭谏不仅引起皇室丰忖葬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谏诤皇权不当行为而抗争请愿之开端。  相似文献   
8.
文官考核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于洪武年间.然自明中后期以来,官吏考核渐流于形式,文职官通过捐纳免赴京考;罢免之官可捐纳复职或冠带致仕;吏员通过捐免考缩短历事时间,或直接获取出身等.这固然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形势有很大关系,但捐纳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