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1.
《史记》中"酷吏"词义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主张的“以民为本”有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因素,所以宽大为怀;法家“以法为本”,难免冷酷无情。这是两种文化的分歧。我们从这个角度重新认识“酷吏”之“酷”,认为:1.视酷吏为“残酷的官吏”是一个误解。按《史记》本传,酷吏的本质特征是“刻深少恩”,即“冷酷”,而非“残酷”。“残酷”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群体;2.他们的“刻深少恩”与法律的准确性、客观性有必然联系,并非个人阴暗人格的表现。但由于传统社会提倡“仁治”,致使人们对《史记》中的酷吏存在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2.
《汉志》“小说家”及其“小说”是在战国时凭藉文体自身潜力发展起来的、在“说体”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体.虽不属规范的文学体裁范畴,但也并非仅如《汉志》“诸子略”其他九家一样的文体那样重义理,也不如史家之记实,而是一种包括叙事内容的实用文体.《汉志》对“小说”“迂诞”、“依托”的定位为“小说”文体艺术虚构的发展预留了空间.《汉志》“小说”源自民间智慧,是本土小说的早期形态,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嗅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远逊于视觉和听觉,但由于受楚国地理环境、社会风气及个人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影响,屈原作品中嗅觉审美超越视、听等感官审美,处于异常重要的地位,因而,用"惊采绝艳"这种以视觉审美为中心的语汇来概括屈原作品的特征,就不能充分揭示出作者的艺术个性.<诗经>和屈原作品都用了许多草木意象来比兴,两种比兴在内涵及历史命运上的不同也是显然的,一般认为这种不同是两部作品产生时代相差约三百年,人的思维水平发展了的缘故.其实不然,这种不同是由两部作品的作者分别处在不同的方位立场造成的一个是民间立场,一个是士大夫文人立场.  相似文献   
4.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对它的创作时间和内容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声声慢>中作者无所皈依的心态是传统文化中丧偶女性的特有精神状态,也是文献所说李清照"流荡以终"境况的心理投射;作品中"秋夜梧桐雨"的意象组合来自长期的文化积淀,是用于丧偶者的典型意境,不可能在赵明诚生前使用;具有点题效果的"黑"字,更揭示出作者的孀居身份.这篇作品内容统一,主题明确,没有模糊、矛盾之处,是一个孀妇心态的典型写照.  相似文献   
5.
淳于髡在《史记》中一人两传,且两传中身份差异很大,太史公对他身份跨越的思想理路未作梳理,形成理解上的断层.从淳于髡的出身和经历中寻绎他身份变迁的脉络时发现,他与黄老思想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他接受了黄老思想,而是他自身思想与黄老的耦合.他的出身、职业决定了他务实、擅于察言观色的特点,这使他成为稷下学者中较早将老子道术运用于实践的人,《管子·心术》(上)中“经”的部分就是他心血的结晶.他对老子思想的发展应用,为稷下“黄老”学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