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自觉实现具有主体性的文化生命构建。文化自觉的重心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人文精神建设是文化主体建构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在文化自觉中正视传统文化与多元现代社会的融合,从而消解西方文化的单边主义,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日前,山东省文登市作出了在全市统筹优待金的决定,实现了优待金由农民统筹向全民大统筹的平稳过渡,首开了山东省实施优待金全民大统筹的先河.文登市是革命老区,有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战争年代有7581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有6000多人负伤致残,现今,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文登市拥军优属工作的传统一直没有丢,在连续三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市”的基础上,今年1月,又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拥军优属工作在全市上下开展得轰轰烈烈、常年不断,但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在优待抚恤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按该市现有优抚对象14万多人,占总人口的20%,每年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在篇目本身的命题中。历代学者对篇名解题虽见仁见智,但均未离"齐—物论"之认识方法与"齐物—论"之本然境界两大层次分析。在"物论"中实现"齐"的方法是去"成心",对事物终本认识的阐释是"齐物—论",从"齐—物论"到"齐物—论"完成的是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英娜 《理论界》2012,(2):123-125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具有总纲性质的篇章,它提出了"无待"的理想和对自由的追求。在作者思想的阐述中,它没有在展开一个天地大境之后就直接切入"无待"的主题,而是首先以客观的"有待"感知这个世界。在"有待"的世界中,庄子看到了物之"有待"和人之"有待",继而提出了实现"无待"理想、实现逍遥游的途径,其独有的思想、视野和境界给后人以启示和深思。  相似文献   
5.
《大学》"三纲"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明明德"是对人本性中明德光辉的肯定和开启;"亲民"是通过自我的"明明德"推己及人,实现他人明德的呈显;"止于至善"则是突破自我的狭隘格局,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大爱境界。"三纲"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人格构建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庄子"物化"思想具有梦觉物我之化、自然死生之化和通"道"自化三方面内容,其内在逻辑是从感知认识推知理性体悟,再到对生活实践的应用指导。它阐释了对生命本真的探求和理解,提出"心与物化"和"技与物化"的践行之途。  相似文献   
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索其思想渊源及历史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仁”的丰富内涵.从宏观历史角度,其产生可溯源至恢复周礼思想的目的;从具体历史评判角度,我们可通过孔子对尧舜禹王者及商周贤者的评价见“仁”的印迹,通过孔子对历史的总结见“仁”的萌芽.孔子“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深化了对“礼”的本质理解,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推动了仁政爱民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通过以“无”言“道”,展开了对生命的追溯、反思和指导。与“常”相应之“无”描述的是“道”动态的创生过程,侧重从超现象界言“道”;与“有”相应之“无”突破了静态限定之“有”,侧重从现象界言“道”;无心之“无”则进入了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和实践行为的探索,从而将宇宙和人生合一,使人体悟得于“道”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王英娜 《北方论丛》2023,(6):131-140
《庄子》是融通哲学与文学的典范,历代评论颇丰。关于其文学因素的发掘,虽先秦时已有涉猎,但直到宋代时才全面展开,并成为庄子文学评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宋人对《庄子》的篇章结构、文学技艺、“三言”涵义等均提出了诸多新见。他们不但在篇章命名、结构布局、文思义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对庄子创作的情感、文势、笔法、风格、规则等亦展开了多视角的审思与研寻。虽然他们的观点并非定论,但其阐释推进了《庄子》的文学性探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