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1.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料清晰展现了表“能性”的“得”字由元代至清末逐渐语法化的过程:由实义动词到助动词,再到表能性半自由动词,最后完全虚化为能性助词,“得”经历了由实到渐虚再到虚这样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此外,该语料还表明:由元代至清末,表能性“V得/不得”式结构由盛渐衰,与此相反,“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和一些能性助动词的使用频率却逐渐增大,这种语法格式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社会属性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成书于明末清初、以山东方言写就的白话小说,在这部书中已出现了[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的若干用例.该格式用于未然语境,"了"粘附在动结式、动趋式VC之后,表示"动作结果或动作趋向实现的可能性".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这一格式是由表示实现的"VC了"式述补结构在特定的未然语境里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在存在态势、作用方式上呈现出一种文化场效应。它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城市个性的体现。城市文化建设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民俗文化的场效应,以城市主体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场的环境和个性特征,保存和营建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4.
《醒世姻缘传》是17世纪中叶用山东方言写成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该书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之际山东民俗文化的具体形态,特别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山东一带在诞生礼俗、婚姻礼俗等方面众多的谐音民俗事象。如以"笊篱"谐音"早离",寓意"早点离开"(死亡);以"羊"谐音"祥",寓意"吉祥"等等。这种谐音民俗以谐音象征的方式隐喻了人们的愿望和诉求,体现出民间对语言的魔力崇拜。  相似文献   
5.
王衍军  李平 《齐鲁学刊》2012,(5):116-120
清初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基本因袭明制,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清初在教育和科举制度上又有许多改革和创新。中央官学方面,鼓励纳资入国子监,招收例贡、例监等各类监生;地方教育方面,清代书院、社学官学化程度很高,私塾教育成为科举应试的预备性教育。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完全为科举服务,不论官学、私学,均以科举为核心,成为科举的附庸。《醒世姻缘传》所记载的文化史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十七世纪中叶(即清初)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是十七世纪中叶用山东方言写成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该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汉语史以及山东方言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是一部丰富详尽的语言史料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