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1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1.
本文对柬埔寨华人社会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作了基本梳理 ,并着重对柬华社会扬弃中国传统节日的状况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德安县吴山乡灵龟石发现一块墓碑,上刻“故陶潜公之墓”字样。2006年,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对此进行了考察。综合陶潜墓、牛眠地的情况,我们认为这里作为陶渊明故里,存在极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对后世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当代课程改革中,从教育理念、教学范式到学习方法,都能够从白鹿洞书院教育中的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柬埔寨华文教育现状 ,对华文教育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柬寨的华文教育只有告别民间性质 ,纳入柬国民教育轨道 ,才能健康发展 ,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高校学者不仅是当代客家学研究的播种者,也是当代客家学复兴的实践者,同时又是当代客家研究重要延续者和主力军。海峡两岸高校学者的客家研究方式和形态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这主要是因研究者多为客籍人士和两岸不同的社会现实所致。  相似文献   
6.
民俗作为人类的一种传承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充斥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个作家真实反映生活,就离不开民俗的描写。陶渊明亦不例外。从其大量诗文的字里行间,可以窥测到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图;可帮助我们正确领悟其思想感情,深切体味其艺术匠心。一、民俗事家中的思想寄在陶渊明诗文中,民俗事象经常充当其寄寓思想感情的载体。象《挽歌诗》中对丧葬习俗的描写,便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观。挽歌,即葬歌。相传最初为拖引柜车的人所唱。晋代习俗,人死了,亲朋多唱挽歌,以示哀悼。这在《晋书·礼志》中就有记载:“汉魏故…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柬埔寨国情 ,联系当地华文实际 ,阐述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华语教学中的渗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9.
带有特殊性的旧上海婚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上海的民间婚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反映旧社会上海妇女的命运和地位与别地相比略有不同。 早在清末,上海便流行着一种“通脚”的习俗:男女经媒人介绍定亲后,为了要了解对方的人品和家境,在正式结婚之前,姑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带着礼物,第一次去拜见未来的公婆、长辈和丈夫。从此以后,姑娘便可随时去婆家(但不能过夜)。起初,这种风俗仅限于浦西,而且只有女方才拥有这种权力,“谓之“女通脚”,又称“过门媳妇”。后来,随着浦西又出现“男通脚”,这种  相似文献   
10.
公安派是晚明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氏三兄弟,即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们从事文学活动时期,正值复古主义充斥整个文坛。针对时弊,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中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