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赴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访学活动。期间,通过三门课程的学习和多样的课外活动,我切身体会到了加拿大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多样的校园活动,让我在教学理念上有了非常大的转变,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2.
“这”、“那”类指示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所指随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回指作为一种重要的篇章衔接手段,是话语理解的关键。其中,隐性回指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于语句之中,而是表现为语义上的隐含(implicit),用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会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所涉及的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翻译课是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影响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的几个因素阐述了翻 译课教学改革的势在必行、应对措施和它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对"这""那"情景指示的理解总是以说话人说话时刻或者说话时所处的空问为参照点.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料的考察,主要讨论"这""那"类情景型时间指示和地点指示所指的规律或者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5.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论言后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是“说话即做事” ,“话语即行为”。同时 ,奥斯汀在这个理论中设想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话语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其中言后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涉及得最少的研究课题。本文讨论言后行为的两个方面 :说话者目的 ,实际效果 ,以及言后行为中的非言语手段等 ,并指出本研究对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