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统计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习作,应把激发兴趣作为出发点,通过改变程式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创设最佳情境、引导阅读欣赏、采用多样习作形式等手段不断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郑重承诺.为了准确反映阿拉善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结合阿拉善盟实际,对阿拉善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开展了统计监测工作,对于全盟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分析 2000年以来,阿拉善盟小康进程综合完成程度逐年上升,至2010年全盟综合实现程度已达到79.1%,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低于全区0.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结构分布规律,统筹推进传统村落文明的保护和传承,文章以安徽省400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指标”(最邻近点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评价模型来测算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凝聚型,随着时间的变化,凝聚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从时间上看各区域间传统村落分布逐渐趋于均匀,但从空间上看市级区域间分布仍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黄山、宣城、池州和安庆4个地级市内;2012—2019年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山区两个高密度区。研究认为,在自然因素上,相对闭塞的环境、险要的地势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是维系传统村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文因素上,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不太发达的交通、和平的社会环境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影响传统村落的选址和传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阿拉善盟成立30周年,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阿拉善各族人民在盟委、行署带领下,坚持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全盟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安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繁荣,正在向着富裕、文明、和谐的阿拉善迈进.  相似文献   
5.
采用史学分析方法全面探讨了数学猜想的界定、特点、教育意义及解决方法,揭示了数学猜想的方法论意义,其体现在不仅是推动数学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创造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科学方法论研究的丰富源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