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石毓智 《学术研究》2005,35(2):140-143
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体裁嬗变的背后往往具有深刻的语言因素。语言对诗歌体裁演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业已存在的语音特征的发现以及对其韵律特征的自觉运用;另一方面是 因为语言的发展而带来的新的韵律特征,诗人们自觉地把它们用在诗歌创作之中而产生新的诗体。魏晋南 北朝时期双音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使得双音节成为汉语的基本韵律单位,这是唐代律诗以双音节为基本韵 律单位的语言因素,律诗的形成正是这两种语言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随着语音系统的变化,诗歌形式 便会产生新的嬗变,轻音的出现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汉语句子的韵律特征,从而影响了宋元以后的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2.
语言现象是极度复杂的,语言规律的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演绎规律、统计规律、功能目的规律、发生规律等四种规律,它们适用于语言的不同方面,没有优劣之分。要成功寻找这些规律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也应注重相关知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利用象似性理论中的相关象似性原则对英汉被动态句子结构差异、英汉被动标记的语法化过程等进行解读,能剖析英汉被动标记的语法化进程。象似性原则对话语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英汉被动态句子结构差异以及被动标记的语法化过程等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构造语法理论关于construction定义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语法理论把constmction(构造)定义为任何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这一定义既打破了其他语言学派的有关定义,也与经典的认知语言学的有关定义不相符.本文指出,构造语法的这一定义方式不仅无助于提高理论价值,而且还掩盖了两类本质很不一样的语言单位,因此会对语言分析带来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尝试证明,虽然结构助词“的(底)”与其前的“之”、“者”在功能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渊源关系,“的”是在特殊的句法环境中,通过语法化,由其原来的指示代词或者疑问代词用法独立发展出来的。“的”的用法与其前的结构助词有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唐朝中期,“数+量+名”成了占优势的数量表达式,由此而带来的类推效应要求一般的修饰语与其中心语之间也有一个类似于量词的语法标记,而指代性质的“底”因其句法和语义上的相宜性而被虚化为一个助词来充当这一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6.
孔子也记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似乎是一个道德的化身,他一生崇尚高尚的道德,追求完美的人格。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洁癖,使他在活着的时候面对功利的现实社会屡屡碰壁。如果把孔子仅仅理解成一个崇尚道德近乎迂腐的老夫子,或者理解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圣人,则大错特错了。再完美无瑕的人,  相似文献   
7.
AspectintheChineselanguageisexpressedbythreedynamicauxiliariestle,zhe,andguo.StudiesofthesethreewordshavelongdominatedlinguisticdebateinChina.Thisarticleattemptstoexplainthereasonsfortheformationoftheir"intricateusages"and"changeab1emeanings"bydetermining…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