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丰富人的本性,为人们从现实走向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理念。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当今,市场经济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人的"类本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化困境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必经阶段。随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成,人的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丰富,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个性的具有"类本质"的人必然要求能够表达自己相应个性的思想,即人的"类本质"呼唤着哲学的个性化。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既是对以往哲学状况的深刻反思,又是当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发展问题的现实要求,因此,当代中国哲学应当是个性化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传统哲学没有把属人世界看作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产物,他们的"人的本质"思想也就难免陷入抽象实体化的窠臼。立足于现实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以改变世界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代替了解释世界的实体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揭示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生成性,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正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使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家"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建构校园网络道德的实践路径应以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辅之以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丰富网络道德规范内容、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等他律手段。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内蕴着创新意识,而目前存在着对哲学基础理论的误读,即认为基础理论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相互矛盾的,这种思维模式严重阻碍了哲学的创新。为此,提倡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哲学专业学生建构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5.
程敬华 《北方论丛》2016,(5):148-151
韦伯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紧张和冲突中坚韧探求,这种矛盾和冲突不仅是其精神紧张的人格化体现,更内化于其极富争议又魅力不减的方法论中.一方面韦伯把价值相关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先验前提;另一方面,韦伯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应做到价值中立而坚决拒斥价值判断.韦伯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正是基于以上考量的结晶,是纯粹形态的思想图像和乌托邦.它作为比较和衡量实在的手段,随着实在发生变化又需要建构新的理想类型与之相匹配,理想类型和实在就是在这种张力中不断发展更替.毋庸置疑,正是韦伯方法论内在逻辑中的张力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完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社会中,完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方式,首先要改变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使其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开放的引导式教育;其次要营造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一方面要建立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技术监管力度;最后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其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