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注本多将"登轼"连读,理解为动宾关系,不妥.近有标点作"登,轼而望之"的,将"轼"解为"凭轼".此说标点甚优,但"轼"字亦当另求解释.首先,《左传》中另有"凭轼"的用例,《僖公二十八年》:"请与君之士戏,君冯(即"凭")轼而观之."这表明《左传》中"凭轼"与"轼"的分工明确,不能相混."凭轼"说脱胎于贾公彦《周礼·冬官考工记》疏,有"式敬"作为目的,而"轼而望之"并无式敬义.其次,《礼记·曲礼》孔颖达疏:"式,谓俯下头也……于时立乘,若平常则凭较."据此知古人立乘一般是凭较的,"立乘"和"凭轼"是两个不能同时发生的动作.再者,古制轼高3尺3寸(折合成今制不过2尺多),  相似文献   
2.
“动静”先由词组时的“行动和止息”义演变为概括性的“行为举止”义;然后在组合关系变化的推动下,进一步转指为“‘行为举止’的情况”义,并最终泛化为“(探察的)情况”义,从而完成了词汇化。“动静”词汇化的意义是由“动”、“静”共同参与形成的,偏义成词说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3.
程邦雄  谭飞 《殷都学刊》2010,31(1):103-106
甲骨文字以道路与视直绳之目会意,取象于取直以修衢道的做法.彳为道路,后引申指道德品行、思想主张. 为以目视绳取直,后引中用于评价人的行为.它们意义发展上的相同处为意义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加上取直以修衢道与按正道行事有很大的相似性,于是指人的品行操守成为的主要义项.意义的变化促使字形也有相应的演变,加"心"巩固了意义的发展,并使意义表现得更为明晰,因之,德遂成为主要字形.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国内外母语迁移研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尚未解答的问题。在中国开展对英语学习者的母语迁移研究,并将其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意义重大。但当前英语教师还普遍缺乏汉英对比能力,因此需要增强母语和目的语对比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母语和母语迁移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