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书写了中国内地灾后救助动员形式的新篇章.建国后我国两次重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灾后救助动员形式,说明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前后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变,灾后救助动员模式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基于当前中国"大政府、小社会"的事实,"政治动员为主导,辅以社会动员"的灾后救助动员模式仍是符合现实国情的,且是当今中国社会效率最高的灾后救助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聚焦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产权和非产权的改革争论,提出非产权改革可能是社会转型时期公立医院改革最适宜的选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考虑将我国的国有大中型医疗机构改制成附属于公共部门的组织,将医院转变成医疗活动的场地和医疗设备的提供者和管理者,从而打破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状况,促进医疗行业的开放和医疗市场的内部竞争,优化医疗市场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相似文献   
3.
SARS和A/H1N1两起公共卫生事件先后挑战我国的应急管理,在带来巨大财产和人员损失时,也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促成了我国政府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本文对两次事件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模式从"冲击-回应"型转向"预防-主动"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总体框架入手,建立与完善纵向三级CDC主导、横向五网协同的应急管理体制;集成体制和机制,实现预防先行与主动应急的整合、卫生系统与跨卫生系统的整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风险类型学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主要社会风险——体制型风险,聚焦其内涵、成因和表现,提出在体制型风险治理路径选择上,应建立社会风险行政问责制度,推动体制重建来促进机制更新,从而实现风险的治理;在体制型风险治理模式上,应从"冲击一回应"模式向"预防一主动"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规定的对突发事件的损失评估、原因评估、处置评估中,只有处置评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急评估;地方政府应急评估包括应急准备评估、应急执行评估和应急绩效评估三个类型,它们正好代表了应急能力建设的三个阶段;在分析了三种类型应急评估的实质、相互关联和各自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政府应急评估的政策框架;对于多数地方政府已具备实施条件的应急准备评估,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绝大多数地方还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应急执行特别是应急绩效评估,也尝试进行了带有前瞻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