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金元时期的道教与诗歌的研究,是宗教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近7年来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可以发现,不论研究数量还是研究的方法都有所突破,但仍存在热点过分集中、元代研究相对冷清的问题.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在近三十年的道教与文学研究基础上,这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学术范型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3.
以《太上飞行九晨玉经》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抱朴子内篇》《上清河图内玄经》《洞神八帝元变经》的考订分析,进一步理清步罡蹑斗融摄斗极信仰、禹步巫术的历史过程.吟唱《步虚》声在古灵宝经科仪系统中,与步罡蹑斗方术本无关系,至两宋之际出现旋绕《步虚》时以“罡步”旋行的规定,但未能固定相沿下来.步罡蹑斗、飞行虚空与吟唱《步虚》均源于上古“游仙”观念,但二者有别,后人容易混淆.《太上飞行九晨玉经》中的《九晨羽章》或非《步虚》声之歌词.《步虚》是有固定曲调的道乐,《九晨羽章》或属另一种道乐.  相似文献   
4.
文学发展史应该包括宗教文学发展史。宋代道教文学史一体自足,有一代宗教文学的特殊风貌。宋代道教文学文献体量庞大,不仅《道藏》等教内文献蕴藏丰富,《全宋诗》、《全宋文》等大型总集亦有大量存藏。宋代道教文学的创作主体为道士。从教派归属与空间分布上看,南方内丹修炼者的道教文学创作数量较多,且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5.
晚唐五代时期 ,大量才子士人流寓西蜀 ,再加上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 ,蜀地词曲创作日益繁荣。本文在征引史料的基础上论述了蜀词的成就和地位 ,进而揭示了《花间集》的编纂背景 ,从体例、词人、词作、词调等方面 ,分析了其力求精美别致的编纂原则。  相似文献   
6.
虬髯客故事当来自李世民图谋天下的谶纬传说,后由某位文人写就,并流播传衍为目前所见的十几种版本的《虬髯客传》(其他版本又称《虬须客》、《虬髯客》等)。目前关于该传作者问题的考证,不出张说、杜光庭、裴铏三说,但这些结论仅是某一版本的作者或者改编者,并不是第一位写就并定型了这篇传奇的人,而要考证这个人,难度有加,证据不足,由此不必强立结论,应有所阙疑。从宏观来看,这样一部优秀的唐人传奇,其产生有复杂的社会背景,也当基于彼时传奇创作水平的提高及文学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西昆酬唱集》卷上《汉武》唱和诗与真宗封禅无关,更无讽喻真宗西祀东封之意。《汉武》唱和诗及《西昆集》中的其他咏史之作,是杨亿等秘阁文人在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后改名《册府元龟》)时,在披览典籍、分类部居、采摭铨择之际对历史典故的感怀之作,也是对传统题材的再抒写,不必作"过分诠释"。整部《西昆集》离不开《历代君臣事迹》的编纂,从诗歌内容上看,近似一部创造性的、文学化的《历代君臣事迹》,这对宋诗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佳宾出生于黑龙江佳木斯市,1978年参军到部队,1993年转业,少校军衔。作为军转干部,按政策,他应该回到城市,甚至由此进入仕途,但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到农村创业,成为当年全国军转干部中唯一的特例。后来人们知道,他去农村不是图名,而是真心想为老百姓办实事,在那个城乡差别明显的年代,他不仅人去了农村,户口也一并跟了去。  相似文献   
9.
毛晋汲古阁刊本《花间集》是一个比较精审的明刊本,但其来源尚无定论.陆游跋本《花间集》仅是陆氏题跋的一个宋本,并没有刊刻流行.毛晋所谓陆跋本是自己借用陆游跋文抄补的某一宋本,这个宋本很可能就是聊城杨氏海源阁曾藏的鄂州公文册子纸印本,毛本多从此出,但毛氏刊刻时也参照了其他版本.因此毛本的来源不能简单地指定某一本子,它是一个综合各本而又较多沿袭公文纸印本的一个新版本.  相似文献   
10.
《毛仙翁赠行诗》是一部小型诗集,涉及韩愈、白居易、元稹、牛僧孺等中晚唐22位重要作者,关涉问题极广。诗集内容为杜光庭伪造的可能性不大,纂集者也不是杜光庭,杜只是在集后缀写了一篇《毛先翁传》。诗集是否伪托,难有定论,客观地说,朱金城先生的话相对恰切,即"亦非尽伪作"。该集很可能纂辑于晚唐五代,但可以肯定,至迟在北宋初已开始流行,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毛先翁赠行诗》把中晚唐重要士人与一位道士交游题赠的作品纂为一集,这本身极具深意。通过《赠行诗》编次结构和内容的探讨,可以管窥中晚唐党争的复杂过程及中晚唐"尚奇"、"嗜怪"文风的形成。毛仙翁其人除了《毛仙翁传》的记载,鲜有其他记录,但也不是凭空想象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