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悲怨的女人是古代男性文人营造悲苦情境不可缺的构成元素。儒家思想从理论上剥夺了女人快乐的权利。怨苦使作者在道学与人欲之间找到了合适立足点。女人善怨 ,乐于咀嚼凄凉 ,这种所谓古典式的忧郁美 ,是男性话语对女性精神虐待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侠义”的蜕变及历史定位——谈清代公案侠义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故事模式和道德内涵表明 ,这一时期的大众文化具有强烈的中世纪文化性质 ,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有较明显的落差 ,与同时期的以平等、民主为主要精神的西方文化 ,有对比强烈的时代差异性。此时期的侠文化是一种集体的愚味、集体屈服的产物 ,显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危机 ,它所代表的大众文化层面 ,与改革进取的精英文化层面 ,形成了鲜明的对应关系。在救国道路上 ,两者是背道而弛的。  相似文献   
3.
女性弹词构想了女性圆满人生之路,即功名伴身与疏离情爱.前者解决了娜拉式的出走难题;后者体现一夫多妻制社会中女性的自保策略,并因此而衍生女同性恋倾向.出走的女性挟功名回归婚姻家庭,即所谓的归顺礼教,是女性为生存保障、在男权统治的现实与女权理想的夹缝中唯一的可行途径.女性弹词是中国文学中罕见的能深刻反映女性间情谊和隐秘情感活动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不少古代爱情戏张扬了女人的性欲,而已有的文学研究中却常常忽视古代妇女的身体生理状况。古代医学文献有“花癫”的记载和对女人生理状况的分析。文学与历史互相印证传统文化中非人性的冰冷。性梦和离魂这些个体经历折射出古代妇女总体生存形态中某些长期被漠视的性状况。爱情文学研究可吸收科学研究方法,对女性性欲给予理性解剖。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由于儒家思想的拘禁,汉族妇女形成了总体上有别于西方妇女的性格特点:温顺、含蓄、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容忍,也形成了怯懦、眼光短浅、缺乏抗争意识、依赖性强等弱点。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妇女已成非人。在社会主义社会,包括汉族妇女在内的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但是,由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千百年的积淀,由于性格素质的缺陷及价值取向方面的失误,汉族妇女在精神上、心理上还未得到完全的解放,其能力还未得到完全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试论近代商品经济演化与近代小说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论近代商品经济演化与近代小说的繁荣。作者认为,近代社会经济形态为近代小说的繁荣提供了稳定的消费者群体,形成了作为商业生产者的作者群体,以及作为商品形式的小说刊物群体。近代小说艺术地反映了商业生活。小说成为商品流通领域中的特殊畅销商品,其商业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审美倾向:功利性。通俗性。消遣性,缺乏深刻的人文精神。小说的商品价值品位带来了文学艺术品位的堕落。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商品经济局限了近代小说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有对悲哀之美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指向,并赞颂因爱的死亡.<昭明文选>以哀伤为特色,其以悲哀之美所建立的审美范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美学基调.通过哀情小说这个形式,时代的情绪与悲哀之美的审美传统找到了契合之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蕴含了几千年历史中某类文化内涵的符号,也是民众某类情感的代言者.<玉梨魂>等哀情小说以诗化和雅化的手段强化了才子和佳人的悲哀,达到了本质意义上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8.
宗法伦理与女性悲剧──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爱情作品的影响罗嘉慧中外传统文学中描写两性爱情生活的作品,其形态如何,受到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儒家思想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制约着中国社会伦理观念和两性关系观念,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不可...  相似文献   
9.
明清情爱小说的兴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情爱小说是以男性的欲望和需要为前提,从男性文化的视角出发而创作的,所表现的美男效应与女性主义暗合。小说的纵欲妇女形象满足了男性读者对女性的欲望,表现出男权社会不平等的性价值观──儒家的“女为男用”原则。  相似文献   
10.
《伤逝》超越了传统怨弃型作品对两性关系的简单是非道德判断,藉由始乱终弃模式,通过弃妇子君观照出中国男性文人的人格特质,审视其爱情心理特点和审美旨趣,其中不无鲁迅私人化体验。涓生对子君的爱本质上是对理想中的拯救者幻象的爱,而他的被拯救是通过拯救(向子君启蒙)而获得。涓生是文化复合型人格的文人经典形象,旧文人的“女儿”情结和新文学青年的启蒙精神的双重价值观使他成为中国爱情文学史上的独特的真诚负心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