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各种文学选刊依靠其强大的传播能量和在文学评价上的象征性地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场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它们对作家的创作、文学作品的发表以及文学图书的出版都施加着或隐或显的诱导作用,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短篇小说生产领域的面貌.可以说这些选刊已构成一种小说生产的引导机制,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加强对它们的研究和批评,以助其健康运行,更好地为当代文学服务.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小说第一人称叙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五四之后 ,十七年 ( 1 949~ 1 966)再掀第一人称叙事高潮。不同的是 ,十七年是“他叙”而非“自叙”占主导 ,且呈现如下总体特征 :人物内心的空洞化、叙述主体的边缘化、叙述身份的非个人化、叙述姿态的卑贱化。通过分析其中原因及艺术特征 ,我们或可更贴近地理解十七年的作家与文学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中文专业长期受到“文学史”这一课程体制的束缚和应试教育体制的误导,偏重于文学史知识的讲授和死记硬背,却忽略了最基本的文学作品解读和赏析能力的训练。面向中文本科多开设作品解读和分析课程,加大文学史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作品解读分量,采用更具体验性的作品细读、朗诵、演剧等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利于从本质层面提升中文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4.
文学选刊与当代小说潮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文学选刊在"新写实"、"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叙事"等小说潮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这有赖于选刊的"发现"、"集结"、"倡导"等作用机制.而选刊上述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实现又都离不开其媒介特性与地位.作为一种权威性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运作方式,文学选刊及其运作能有效影响当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执廷 《云梦学刊》2009,30(1):102-104
《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文学性选刊在“新写实小说”潮流的兴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发现作品、集结作品、归纳命名、推波助澜等方面:上述作用的发挥与选刊自身的媒介特性与作用机制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罗执廷:朱老师,近些年来你在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之外,还对当下学术研究的规范问题、学术评价问题、学术队伍建设问题等进行了反思,发表了不少的言论与文章,比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福建论坛》2000年第4期)、《制约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发展的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罗执廷 《云梦学刊》2005,26(2):144-144
关于西方文论的接受的实际状况与经验得失等问题,迄今为止的研究要么流于空泛与笼统,要么止于浅尝辄止的零星议论.还少有既细致深入又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如此.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还少有研究者愿意做细致扎实的基础性、资料性工作。而没有这种琐碎、细致的基础工作.是不可能对以上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的。  相似文献   
8.
选本运作与“第三代诗”的文学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公开刊物和主流诗坛的冷漠,某种意识形态的打压等不利处境,第三代诗人只能自我推销,争取承认。他们从1985年起就开始通过选本运作的方式来呈现、集结、传播自己。在第三代诗人和其诗学代言人的共同努力下,"第三代诗"的选本纷纷涌现,给"第三代诗"的发展以持续的鼓励和支持。这些选本不但建构出了一个庞大的诗歌群体,建构出了"第三代诗"的"崇高"形象,还早早地为其建构出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对后来兴起的"第三代诗"研究热以及拔高"第三代诗"地位的文学史叙述倾向都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近年来出现的"民国文学"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辨析,认为"民国文学"说不恰当地攻击了已为学界所广为使用的"现代"、"现代性"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性概念,体现的并非文学史观的进步。另一方面,"民国文学"所主张的文学史分期依据、分期界限等也存在偏颇,即过分强调了国体、政体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却忽视了其世界背景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缺乏一种大历史观与大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0.
1949年以后的建国初期,不同的文人集团就尝试通过文选运作来清理新文学史,最终在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形成了将左翼文学尤其是解放区文学树立为文学正典的格局.政治意识形态也同时通过文选运作介入文学现场,调控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工农兵创作选本和青年创作选本被有组织地大量推出,成为重组文坛的利器.而同一时期由权威作家、学者操持的个人化选本却寥寥无几,满足读者趣味的市场型选本也不多见.显然,政治机制排斥了学术机制和市场机制,主导着这一时期的文选活动,也主导着文学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