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历史学家费诺洛萨和宾扬的著作,20世纪美国诗人庞德在创作生涯的初期便迷恋上了佛教中的观音。他在诗作中将观音形象与西方的圣母玛利亚形象合一,旨在融合西方与东方的宗教圣像,并尝试将孔子形象与她们并列。庞德并没有像其他学者那样将观音基督化,而是在诗作中突显了观音的宗教特征。这些宗教特征中最重要的元素是观音的净水瓶、莲花、杨柳枝和月亮,庞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撰写的《比萨诗章》中着力书写了这些象征元素,而他此前的创作手稿对这些元素的表现更为清晰。这些尚未全部出版的手稿塑造了观音的传统形象,展现了上天的慈悲为怀和自然的治愈能力,它既是多元文化的,又是真挚个人的。深入细察庞德的意大利文和英文手稿中的观音形象,《比萨诗章》中观音的意蕴便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