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王力先生四十年代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其实,新训诂学本世纪初就诞生了,它的创始人就是章太炎和黄侃二先生。特别是黄侃先生,作为章氏弟子,后出转精,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把训诂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力先生认为,新训诂学应纳入语义学的范畴,成为语言学的分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词义发展作历史的研究。他说:“从历史上去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时节。训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四十年代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其实,新训诂学本世纪初就诞生了,它的创始人就是章太炎和黄侃二先生。特别是黄侃先生,作为章氏弟子,后出转精,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把训诂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力先生认为,新训诂学应纳入语义学的范畴,成为语言学的分支,采用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前代学者对《毛传》释义条例的探求,做过大量工作,他们的阐发非常赡富。我在这方面也想作些努力,平时温寻经传疏注,发现有些类例好象前人还未谈及,就把它记录下来,辑成下面几条。现不揣冒昧,献给海内贤达,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传》文单字不是释《经》文单字,而是两字连读以释《经》意《大雅·绵》:“捄之陑陑”,《传》:“捄虆也。”捄,捄为捊,虆为器名。《传》不是释捄为虆,而是捄虆连读,即《笺》所申说的“捊聚壤土盛之以虆。”《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会甲也。”孙毓误读作“会,甲也”,并以此讥弹毛不应以“甲”释“会”。实则《传》是会甲连读,补出“会”的宾语。孔颖达了解  相似文献   
4.
词语在句子中,如果受修辞手段支配,它的词义往往要起独特的变化。变化了的词义是临时的,如果经常被使用,就成了这个词的新义。先看几个例子。“起更衣”这个词组,如果用于一般的陈述句,它是去换衣服的意思。如《史记·外戚世家》:“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如果用的是避俗的修辞手段,那就是上厕所的意思。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坐乃起更衣,稍稍去。”“病”是伤病很重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阅读古籍,特别注意常用虚词“以”的支使义,因为我发现这一义项除裴学海先生的《古书虚字集释》谈到外,《尔雅》以后的各类字词书均未言及。这就使得很多语文工作者忽略而不甚采取这一义项,从而造成有些句子释义扞格难通。例如《孟子·公孙丑上》:“管子以其君霸,  相似文献   
6.
叠音词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能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有助于作者尽己之意,写情状物。清人陈奂说的“一言不足,则重言之以尽其形容”(《毛诗说·毛传章句读例》),指的就是叠音词的作用。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用了七个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现了诗人无限愁苦和悲凉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换一个写法,恐怕就没有那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这个缘故,我国古代最早一部文学作品《诗经》,运用叠音词就特别多,据王筠《毛诗重言》所收录,共有353个。这些词能表现鲜明的形象,并使音韵协调,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发展了,文字变化了,很多就随之死亡,现在人们不能了解它。本文想从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两方面谈谈《诗经》的叠音词。  相似文献   
7.
陈垣是当代著名的史学大师,他的史学论著,璀灿夺目,有口皆碑;而避讳学虽是旁枝逸茎,也是他属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著《史讳举例》,对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避讳现象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指出不同朝代的避讳特征。阐明避讳学对考史、校勘乃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重要作用。这是他国学研究中一个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声训的方法是历代训诂学家注释古书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起于周秦,盛于清代。段玉裁说:“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重于得音。”①王念孙说:“窃以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②这些主张得到了清代以及以后的训诂学者的拥护。其实,汉初毛亨传诗,声训的方法早已用得很精到,大多是本於声音而求得字义的解释。现就《毛诗诂训传》的声训作个粗略的分析,叙述如下: 一、以音同字相训。《邶风·谷风》宴训安,《郑风·扬之水》迋训诳,《褰裳》士训事,《齐风·东方未明》樊训藩,《陈风·东门之池》晤训遇,《豳风·七月》疆训竟,《小雅·六月》公训功,《采芑》鞠训告,《斯干》似训嗣,《小弁》坏训(疒鬼),《大雅·思齐》恫训痛,《抑》止训至、《烝民》古训故,《周颂·闵予小子》序训绪,等等均是。  相似文献   
9.
前代学者对《毛传》释义条例的探求,做过大量工作,他们的阐发非常赡富。我在这方面也想作些努力,平时温寻经传疏注,发现有些类例好象前人还未谈及,就把它记录下来,辑成下面几条。现不揣冒昧,献给海内贤达,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传》文单字不是释《经》文单字,而是两字连读以释《经》意《大雅·绵》;“捄之陑陑”,《传》:“捄(?)也。”按,捄为捊,(?)为器名。《传》不是释捄为(?),而是捄(?)连读,即《笺》所申说的“捊聚壤土盛之以(?)。”《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会甲也。”孙毓误读作“会,甲也”,并以此讥弹毛不应以“甲”释“会”。实则《传》是会甲连读,补出“会”的宾语。孔颖达了解  相似文献   
10.
声训的方法是历代训诂学家注释古书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起于周秦,盛于清代。段玉裁说:“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重于得音。”①王念孙说:“窃以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②这些主张得到了清代以及以后的训诂学者的拥护。其实,汉初毛亨传诗,声训的方法早已用得很精到,大多是本於声音而求得字义的解释。现就《毛诗诂训传》的声训作个粗略的分析,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