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  相似文献   
2.
说明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①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些杂文不但当时没有结集出版,解放后出版的《茅盾文集》也没有收入,现在《茅盾全集》正在陆续出版,收入的也不多。因此,我把这些杂文收集起来,略加注释和考证,重新发表出来,供矛盾研究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作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直到“左联”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和理论批评活动,对于我国的新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概述茅盾前期(主要指从“五四”运动到“左联”初期)文艺思想的发展以及他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建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查国华同志编著的《茅盾年谱》(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所收资料相当丰富,部分条文还有文章内容提要,便于读者查阅,是一本研究茅盾较好的工具书。但勿庸讳言,也还存在着一些遗漏和错误之处。今就见闻所及,爰作补正如下。一、第1页说:“[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旧历五月二十四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祖父沈砚耕,是个秀才……”又说:“出生时,父亲为之取名鸿,后改德鸿,字雁冰。”据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茅盾的生日是旧历五月二十五日;茅盾祖父的名应是“恩培”,“砚耕”是他的字;茅盾的原名就叫“德鸿”,为之取名者乃是他的曾祖父,而不是他的父亲。至于茅盾原来的号,据《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职员录》的记载,茅盾所填的号是“燕冰”,“雁冰”乃是他后来自己改的。二、第3页说:“[一九○一年]春,虚龄六岁,入家塾,随父伯蕃读至一九○二年  相似文献   
5.
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国大资产阶级转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革命营垒,民族资产阶级也附和了大资产阶级,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这时剩下了三个,剩下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包括革命知识分子),所以这时候,中国革命就不得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而由中国共产党单独地领导群众进行这个革命”。当时红军的建立和苏维埃运动在农村  相似文献   
6.
前言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记,也不把自己的杂  相似文献   
7.
说明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  相似文献   
8.
查国华、孙中田同志编著的《茅盾著译年表》(见《茅盾研究资料》[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其所收资料的丰富,考订的详细,是目前已出的几种《茅盾著译年表》中最好的一种,给茅盾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以很大方便,但其中也还存在一些疏漏或错误的地方。今就见闻所及,略作补正如下。我的补正如有错误或不妥之处,尚请查、孙两同志和其他同志指正。一、第五页诚实雁冰载于《新乡人》第一期,1919年9月1日。我们为什么读书雁冰  相似文献   
9.
“夭道”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或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见,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些杂文不仅当时没有收集出版,解放后的《茅盾文集》也没有收入,现在《茅盾全集》正在出版,收入的也不多,因此。我把这些杂文收集起来,略加注释和考证,发表出来,供茅盾工作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参考。我的注释和考证如有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前言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