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赵树理的作品一直被当做现实主义的重大收获 ,但是由于作者本身情感与理性的矛盾 ,使他的某些作品在情节发展与人物塑造上失真 ,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矛盾 ,尽管他尽力在这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但最终他还是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创作生命也由此结束。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肇始于现代文化启蒙运动,但是启蒙思潮在从国外引入时被启蒙者进行了功利性的改造,从而导致了启蒙关系中的诸多不平等,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男性启蒙者由于潜在的男性中心意识造成了女性主体性的失落,具体体现为女性经验主体性的失落、女性思维主体性的失落、女性行为主体性的失落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翟永明 《东岳论丛》2004,25(2):94-98
尽管五四启蒙思潮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但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局限性也清晰可辨 ,这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历史观的狭隘、主体性的失落、文学性的磨损。造成这些局限的原因不仅有外在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启蒙自身所蕴含的危机使其注定要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4.
5.
逼近与还原——人文价值标准的确立与文学史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文学表现的核心,自然性和社会性是构成人性的两大支柱,社会性压倒自然性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这是由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人性理论也是文学批评的终极依据,尤其在文学史重构中更显重要,它将引起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换,这种转换造成的文学史模式的变动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作品的重新定位,作家的重新审视,作品意蕴的更多发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