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左翼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在它的兴起与流变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中有两个具有双向开拓意义的亟待深化的课题:一是厘清其概念的基本涵义,合理地确定研究对象的基本范畴;二是破除整体性观照的思维定势,深入研究其内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俯瞰丁玲作品,可清楚地看到,她创作的情感历程大致有五个阶段,走过了一个“S”型的路程:早期创作满含着孤独倔强与幻灭痛苦的“叛逆的绝叫”;左联初期创作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与蓬勃向上的精神;《意外集》①急转直下,流露出冰凉的心境与哀怨的情怀;抗战初期创作则峰...  相似文献   
3.
沿着《伤逝》中不同的视点细读作品,可以看到涓生与子君存在着深深的隔膜。他们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这种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国民性弱点造成的。《伤逝》的主旨可以解读为揭示国民性的冷漠与隔阂。  相似文献   
4.
聂国心 《东岳论丛》2008,1(2):142-144
《随想录》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崇高的地位。但从巴金一生的创作来看,《随想录》的思想内容与思维特点基本上还是在《家》的基础上徘徊。其主观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巴金未能对激进的反叛意识进行自觉的反思;二是巴金未能对严厉的自谴意识进行自觉的反思;三是巴金未能对融入集体的愿望进行自觉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论丁玲创作内容的演化□聂国心总观丁玲创作的内容,明显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对都市文明由向往而至绝望的矛盾苦闷,其代表作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二是对封建伦理、封建意识的愤激批判,其代表作是《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等...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学关于女性解放的一个悖论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否定与冲出家庭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它既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意义,又隐含着许多不利于女性解放的消极影响。它昭示我们:中国女性解放的核心在于促进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于承认女性由其生理特点带来的一系列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的独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茅盾在走向左翼文学的过程中,文学取向明显不同: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很认真"到"油滑"的变化,"油滑"是鲁迅"左联"时期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茅盾的创作则经历了由"写实"向"理论"的转化,强调运用革命"理论"来分析现实,获得主题,是茅盾"左联"时期形成并支配了他此后创作的主导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聂国心 《齐鲁学刊》2012,(3):131-136
"革命文学"倡导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有比较长的过程,学界一般将其源头追溯到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学主张。如果把"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适度区别开来,那么,至少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种关于"革命文学"的想象,即文学研究会、早期共产党人、创造社"元老"们分别倡导的"革命文学"。这三种"革命文学"想象彼此有很大的差异,显示了"革命文学"源头的不同建构和意向。对这三种"革命文学"建构与想象的历史分析将突破以往革命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革命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周扬有着不同的“左翼文学”观念,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追求。鲁迅所追求的是通过改变“吃人”的文化来改变人奴役人的现实,实现建立“人国”的理想;周扬所追求的是树立权威,不但自己崇拜权威,而且处处以权威来号令他人。这在解散“左联”和“两个口号”的论争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如何进行,本笔谈3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何云波的《文学与伦理学:对话如何可能》以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为例,揭示不同学科之间,共用一套话语,却因为价值取向的歧异,导致对话的困难。就像文学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与现实的伦常,往往是相冲突的。文学与伦理学,如何对话、融通,便成为一个问题。姬宁的《从跨学科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结合音乐传统美学研究“声无哀乐论”的学理思路来梳理舞蹈学科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并对这一关系提出“舞蹈样式决定律”。宋德发、王晶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纷纷扰扰30年》则将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30年,一些理论热点问题的争议概括为3点:第一,“跨文化”是必须的吗?第二,“以文学为中心”是必须的吗?第三,到底如何“跨学科”?并提出,如果以“学科立场”来审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然会纠结于这些争论,如果以“问题立场”来审视,这些纠结就会烟消云散。只要研究者真的具备跨学科的意识,尤其是具备跨学科的能力,那么,无论怎样跨其实都可以。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开,相信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建构,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