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政治性、真实性的涵义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曾几次煞有介事地批判起“写真实”论来,他们“左”得出奇,似乎比谁都“革命”!他们的一些“批判”文章,把“写真实”这个命题的本身也打上了修正主义的“印记”。谁主张“写真实”,谁就有被打成修正主义的危险;谁写了真实,即使不戴上修正主义的帽子,也要被打成“自然主义”。总之,在他们看来,无产阶级的文艺不能“写真实”;写了真实就不是无产阶级的文艺。这样,一右一“左”的一搅混,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艺术以咏叹人生、描写人生为根本主题,神话故事、宗教题材占极次要的成分,艺术—审美境界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精神世界,与西方古代艺术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旧体诗堪为的例。这种民族艺术传统到了现代,由于美学家的阐释和倡导而得到新发展,内容得到充实、具体化,题材有了新的拓展,突出了反映重大的社会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人生题材,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但艺术—审美境界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艺术的人生观成为一种新的人生理想,美育和艺术教育得到重视,并认为是健全人格、提高精神生活、进入人生理想境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三部分一是论述了建立生态美学的可能.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架构和外观,生态之美附丽其上,因而与人类形成了审美关系.二是论述了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命精神体验的客观条件,美的生态环境可以涵养、健全人性.三是论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是居住环境,而现代居住环境不仅要宜居,更要乐美,宜居与乐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在融中西古今而直面民族现实的理论探索中,创化了既不同于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又区别于中国古典伦理美学的人生论美学传统。这一民族化传统以审美艺术人生之统一为标志,突出了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的统一、真善美的贯通、远功利而入世的诗性价值指向,建构起审美活动、艺术实践、人生践履三维交融的大审美大艺术大人生的诗性情致。这一民族审美传统的确立为中国美学民族思想体系的建设和民族审美精神的化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审美文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什么是审美文化?聂振斌什么是审美文化?现阶段大概谁也没有能力给它下一个精确的、科学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但不等于这一问题不需要追问,不需要研究。事实上,如果真的把这一问题悬置起来不闻不问,我们研究的范围、对象将是漫无边际的,研究的目的、方向也将是模...  相似文献   
6.
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古代礼乐教化的历史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传说中的五帝之乐是可信的,而夏商周三代实施礼乐教化则是信史。西周时代的礼乐教化是政治、道德、艺术、审美的综合形态,既是社会制度,又是道德规范,还是教育的重要科目。礼乐教化至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但崩坏的是政治制度层面,礼乐则成为纯文化而流传千古。礼乐文化与儒学存在着天然联系,礼乐文化的原创性教育实践和综合艺术教育,因儒学的阐释而得到弘扬。儒学艺术精神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人文化成”的人文精神;二是“激情导欲”的理性精神;三是阳刚之美的人格精神;四是“美善相乐”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7.
自 2 0世纪初开始 ,中国美学在百年学术发展中 ,经历了自身艰辛曲折的现代建构历程。从向西方学习 ,到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 ,一直到努力于有中国特色美学理论和研究体系的创建 ,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既有着自己的辉煌 ,同时也存在着困惑和不足。今天 ,面临世纪之交 ,中国美学究竟应该如何继续深化自己的理论建设 ,才能在 2 1世纪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 ,这是摆在每一个中国美学研究者面前的问题。而能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 ,能不能在这些课题研究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建构 ,则是中国美学在新世纪里获得新的理论突破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了推动这一方面的探讨 ,我们特地约请五位学者就此发表他们的看法 ,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的美育思想及其时代特征聂振斌朱光潜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其美学思想丰富而系统,本文只论述其审美教育思想。(一)“超脱”朱光潜早年受康德、克罗齐的影响,认为审美活动超脱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美在事物的形式而与实质无涉,美感是形象的直觉。30年代转向...  相似文献   
9.
一痛苦的时代与美的追求从汉末三国鼎立到隋文帝统一南北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动荡时代:政治斗争残酷,改朝换代频繁,战祸接连不断,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地古代传统中脱颖而出,欣欣向荣,登上了历史的新高峰。正如宗白华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哲学、美学和文艺却获得一次大发展。如何解释这种“反常”现象呢?就魏晋的具体实际而言,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客观因素刺激着哲学、美学和文艺的发展与  相似文献   
10.
文艺真实论     
真实是什么?它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呢?这是真实论中最基本的问题。谈论这种问题,很容易被人说成是“在概念上绕圈子”。其实不然。事实上,许多问题争论不休,往往是因为概念上没有共同语言。所谓“在概念上没有共同语言”,就是同一个概念,各有各的理解和解释,谁都认为自己的正确,因此在交流时,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对问题的讨论也无法深入下去。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科学的概念没有被科学地理解,例如“真实”这个概念就有如此情形;二是概念不够科学,不合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有错,判断和推理难免不错。因此对概念的科学性进行研究,并非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再者,概念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抽象,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