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论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息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目前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对于个人信息采取何种保护模式,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为了充分保护个人信息权,规范信息流转制度,维护数字社会的信息安全,我们亟需制定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健全的权利制度保障体系,从而实现信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个人信息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目前,中国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容乐观,特别在云计算环境下,个人信息被盗用、滥用现象极其严重。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本身跨越了宪法、行政法、刑法和民法等法律部门的界限,如果仅仅从某个部门法的角度观察它难免会顾此失彼。中国应该制定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科学的基本原则,准确界定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主体制度,明晰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客体制度及其对象,同时构建合理的个人信息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3.
萨维尼是19世纪德国历史法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与蒂博特之间就民法典的制定而发生的那场著名的论争,对德国民法法典化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人们对他的思想和观点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萨维尼的历史法学理论由历史主义、民族精神及实证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历史主义是萨维尼理论体系的基石,民族精神是其核心和灵魂,实证主义乃其表征路径或方法。萨维尼的民法思想植根于其历史法学理论,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我国当前的民法法典化与德国历史法学之时代背景颇为相似,重新梳理萨维尼的历史遗产,对我国民法学研究及民法典的制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法需要彰显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等价值理念。民法适用制度实现了从静态民法到动态民法的转变,尽管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事法律体系,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民法适用在现实中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为了弘扬民法的理念,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应该确立科学的民法适用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民法适用中的“法理”与“情理”的辩证关系,理性审视我国的民法解释学,以期赋予民法适用制度以现代性意蕴。  相似文献   
5.
法律平等是市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和基础,是人民所享有的最起码的人权。没有平等作为基础,市民社会也就失去了灵魂。同时,法律平等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弘扬平等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与歧视,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版权人精神权利合理使用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制度在版权法中的适用旨在保障作品用户接近作品的需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作者的精神权利予以限制成为必要.实践证明,合理使用模式具有更加合理的基础.然而,国内外关于合理使用之标准的认定在理论上存在分歧.理性的精神权利合理使用标准应包括目的、性质、程度及影响四个要素,它们是精神权利保护与限制的宏观指导原则,也正是版权法对技术发展所带来挑战的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